1976年春,北京永定河畔,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妇纵身跳入北京永定河中,从此再也没有

孙玉俊说 2025-09-14 03:33:57

1976年春,北京永定河畔,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妇纵身跳入北京永定河中,从此再也没有上来,这个老妇不是别人,正是国民党著名将领黄维的妻子——蔡若曙! 蔡若曙出生于杭州一个军政家庭,父亲蔡仲初担任地方要职。她在当地女子学校就读期间,以才华和外貌闻名。1929年,她与黄维相识,当时黄维已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担任副师长职务。两人通过社交场合接触后,逐步建立联系。 尽管黄维已有原配妻子赵云泽,并育有子女,但蔡若曙坚持与黄维结合,最终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婚后,他们共同生活,生下三子二女。黄维的军旅生涯让家庭频繁迁移,但蔡若曙负责照料子女,维持家庭运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维参与多项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他在国民党军中逐步升迁,指挥部队对抗日军。蔡若曙在后方支持丈夫,处理家务并教育孩子。战争期间,家庭面临分离,但她坚持等待黄维归来。 1945年日本投降后,短暂和平让一家人期待团圆。然而,1946年内战开始,黄维继续领兵作战。1948年淮海战役中,黄维指挥第十二兵团,遭遇失败被俘。他的部队全军覆没,这成为国民党在大陆战场的重大损失。 黄维被俘后,国民党方面传出他阵亡的消息。蔡若曙带着孩子被安排去台湾,短暂居住在那里。她拒绝相信丈夫死亡,通过渠道打听实情。1950年,她携子女经香港返回大陆,定居上海。 为了维持生计,她在当地图书馆找到抄写工作,月薪有限,但她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同时节省开支寄钱给黄维。期间,她多次获准探视丈夫,劝说他配合改造,但黄维坚持原有立场,拒绝改变。这段时期,蔡若曙承受经济和情感双重压力,生活条件艰苦。 黄维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长达27年。他是黄埔一期生,性格顽固,在国民党军中以清廉著称,但改造过程中多次抗拒学习。1959年起,多批战犯获特赦,黄维因态度问题多次落选。他沉迷于研究永动机,忽略外部劝导。 蔡若曙在上海继续工作,照顾子女成长。孩子们陆续成年,进入社会,但家庭仍以等待黄维为中心。她偶尔生病,但未影响日常职责。1975年,黄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获释,71岁高龄返回北京,与蔡若曙团聚。 团聚后,黄维继续钻研永动机,不关注家庭事务。蔡若曙的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她长期服用药物控制情绪,常担心丈夫被再次带走。黄维的忽略加剧她的孤独感。1976年5月8日,蔡若曙外出未归,最终在永定河结束生命。她的离世源于多年积累的压力和家庭疏离。黄维闻讯赶到河边,但未能挽回。他在悲痛中继续生活,一年后与他人再婚。 黄维释放后担任政协文史专员,参与历史资料整理。他保持低调生活,偶尔与旧识联系。1980年代,他计划赴台湾探亲,但途中突发心脏病,于1989年3月20日去世,享年85岁。他的子女分布各地,从事普通职业。蔡若曙的悲剧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黄维的刚愎自用间接导致家庭不幸。 蔡若曙的子女在母亲离世后,继续处理家庭事务。长子黄敏南从事工程工作,其他子女分散在北京和上海等地。他们回忆父母时,强调母亲的坚韧与父亲的固执。黄维的军事生涯虽有抗日功绩,但后期决策失误酿成大祸。他的故事警示后人,个人选择如何影响家庭稳定。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