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是怎么怼天主教的 魏源这个人,生活在清朝道光年间,1794年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普通家庭,本名叫魏远达,字默深,号良图。他从小就读儒家经典,1822年中了举人,1839年考上进士,进了官场,先在江苏海门当知县,管地方水利和民生。鸦片战争打响后,他和林则徐走得很近,林则徐在广州销烟时缴获了不少西方书籍和地图,魏源帮着整理这些东西。林则徐被贬后,魏源接手了编书的任务,1842年出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后来加到一百卷。这书主要是汇编海外情报,目的是让中国人了解列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但里面对天主教的批得特别狠,占了好几页,明显带着个人偏见。 说起魏源对天主教的看法,得从书里那些具体条目入手。他在卷二十七的“天主教考”部分,引了不少西方材料,但挑选的都是反天主教的观点。比如婚姻这事儿,天主教宣称上帝造人时只造一男一女,所以一夫一妻制是铁律,就算妻子不贤惠或没生儿子,也不能离婚,更不能娶妾。可魏源指出,现实中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身边婢女成群,三妻四妾的也不少,这不是明摆着双标吗?教义上严禁底层人沾边,权贵却睁只眼闭只眼。他觉得这教义表面一套,实际一套,暴露了它的虚伪本质。魏源不是随便说说,他还对比了东方习俗,觉得中国礼法虽有纳妾,但至少讲求后嗣延续,不像天主教这么生硬。 再看创世论,天主教说人人都是天主造的,全知全能的神,为什么不只造善人,还造出那么多恶人?魏源觉得这逻辑站不住脚,如果神真那么伟大,早该把坏的一面掐掉,世界就太平了。他引了圣经里的描述,但直接戳破,说这种说法自相矛盾,教徒自己都解释不清。魏源在书里列举例子,西方历史上战争不断,罪恶横行,这不正说明创世时就埋下了祸根吗?相比之下,他更认可中国儒家那种“天人合一”的思路,不搞什么绝对的神创万物。 最有意思的是魏源对耶稣和东方圣贤的比较。天主教攻击孔子、佛祖、老子,说他们是周朝人,只活了两千多年,有名有姓,就是普通人,没资格主宰宇宙万物。可耶稣呢?生在西汉末年,时间更短,也是个凡人,自称神子,就能代天行事?魏源直言,这算什么道理?为什么耶稣能独占鳌头,其他圣人就不行?孔子教化天下,释迦牟尼普度众生,老子道法自然,这些不也是代天立教吗?他觉得天主教这套贬低东方、抬高西方的把戏,太明显了。书里他还算了时间线,周朝圣人至少比耶稣早几百年,凭啥耶稣就特殊?这种比较不是空谈,魏源用它来反击天主教的优越感,提醒中国人别被西方宗教忽悠。 另外,魏源还怼了天主教的传播方式。那些宣传书大多是英国人印的,但英国人自己以前根本不信天主教,早被路德宗取代了。魏源说,这不奇怪吗?你们用英国书传教,英国却不奉天主教,这不是打自己脸?其实英国是新教国家,和天主教有历史恩怨,魏源抓住了这个点,证明天主教在西方也不主流。他在书里引了马礼逊等人的史料,但挑了那些负面部分,强调天主教的衰落和矛盾。总的来说,魏源对天主教的批判不是零星几句,而是系统地从教义、历史、传播上拆解,觉得它不适合中国国情,还可能扰乱人心。 魏源为什么这么针对天主教?得说说当时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跟着炮舰来中国,天主教和新教都想在中国立足。魏源编书时,正好看到这些宗教带来的麻烦,比如地方上教徒不服王化,闹出纠纷。他在《海国图志》里不光怼天主教,对回教也批评,但对天主教更激烈,觉得它排斥其他信仰,太专横。书里他把三大宗教并列比较,说东方圣人“圣各出而同”,耶稣和穆罕默德只是西海圣人,不是神,这话接地气,直接拉平了中西差距。魏源不是宗教专家,但他用儒家眼光审视,指出天主教的教皇制度像专制王朝,容易滋生腐败,和中国科举选贤比起来,差远了。 当然,魏源的书不是纯批判,他也承认西方有长技,比如船坚炮利,但宗教部分他毫不手软。比方说,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他觉得不自然,修士不婚不育,违背人性。中国传统讲阴阳调和,魏源隐约带出这点,批评天主教太极端。传播上,他还说天主教书里满是迷信,蛊惑人心,容易让中国人上当。总之,这些怼法逻辑清楚,先从教义漏洞入手,再比历史,最后看现实矛盾,层层推进,让人觉得有道理。 《海国图志》出了后,在中国影响不大,清廷还查禁了,因为怕它泄露情报。但在日本火了,维新派像福泽谕吉、吉田松阴都读过,推动了明治维新。日本人学了书里的地图和军备,建海军,魏源的“师夷”思路间接帮了他们。魏源晚年参与镇压太平天国,1857年在镇江病逝,享年63岁。他的书虽有伪史,但对天主教的批,成了晚清反教思潮的代表。太平天国自己搞拜上帝教,混了基督教元素,更让魏源警惕宗教乱政。 现在回看,魏源的批判有时代局限,他信息来源有限,很多是二手材料,但他的思路挺实际,不搞空洞理论,直击痛点。比如婚姻双标,这在今天看也中肯,天主教历史上有过类似争议。创世问题,哲学上叫“恶的问题”,魏源早早提出来了。
思想殖民[无奈吐舌]
【1评论】
用户10xxx84
这本书值得翻译后大量印刷派发给那些教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