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为国尽忠,日军找到将军遗骸并确认身份以后,就近拆了一户老百姓家中的门板赶制了一口棺材,第39师团参谋长亲自主持了下葬仪式,墓碑上书:大将张自忠之墓。 1940年的枣宜会战,时候,抗日战争打到了最胶着的阶段。日军为了打通长江航线,直逼重庆,集结了15万大军,扑向了张自忠负责的防区。张自忠当时是第33集团军的总司令,手底下的人都知道,总司令打仗有个习惯,爱往前冲。 大战在即,他给手下的师长们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只要敌人来犯,我一定亲自带着弟兄们到河东与他们共同奋斗!”这话不是场面上的豪言壮语,他是真这么打算的。5月初,仗打起来了。日军飞机大炮坦克一起上,攻势非常猛。张自忠一看东岸的战事吃紧,坐不住了。 5月7日,他决定亲自带兵渡过襄河,去前线督战。身边的人都劝他,总司令坐镇后方指挥就行了,太危险。张自忠眼一瞪,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不死,难道还想看着它亡吗?”他就这样,带着一个警卫团和两个步兵团,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一场惨烈至极的血战。张自忠带着部队在敌后左冲右突,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日军的心脏。日军被彻底打蒙了,他们没想到一个集团军总司令,会亲自带着几千人玩命。反应过来后,日军调集重兵,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 到了5月16日这天,在湖北宜城的南瓜店,张自忠的部队被数倍于己的日军死死围住。从凌晨打到下午,弹药快打光了,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张自忠自己也身中数弹,浑身是血。部下哭着求他突围,他一把推开,大喊:“我今天就要战死在这里!” 他把最后的命令下达给身边的人,让他们各自突围,自己则带着仅剩的十几名卫士,端着枪冲向了日军的阵地。 这就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身影。 当硝烟散去,日军打扫战场时,在一个山坡上发现了他的遗体。一个叫藤冈的日本一等兵,端着刺刀冲向一个高大的中国军官。据他后来回忆,当他冲到跟前,看到那军官的眼神时,那股威严让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直到身后的机枪响了,那军官倒下,他才猛地扎出了那一刺刀。 随后,日军从他上衣口袋里翻出一支派克金笔,上面清清楚楚刻着三个字:“张自忠”。在场的所有日本兵都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血战到底的军官,就是他们一直敬畏的对手,那个被他们称为“活关公”的张自忠。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在整个二战史上都极为罕见。日军第39师团的官兵们,自发地列队,对着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行了军礼。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找来军医,用酒精仔仔细细地擦拭将军的遗体。然后,他们就近拆了一户村民家的门板,连夜赶制了一口棺材,将张自忠将军庄重入殓。 在陈家祠堂后的一个小山坡上,日军为他挖了坟墓。第39师团的参谋长专田盛寿亲自主持了下葬仪式,并立起一块木碑,上面用毛笔写着:“大将张自忠之墓”。 一个侵略者,为一个被他杀死的抵抗者立碑,这听起来多魔幻?但这恰恰证明了,真正的英雄,是能够超越国界和仇恨,赢得对手发自内心的尊敬的。 张将军殉国的消息传回国军阵地,举军悲恸。他的部下、第38师师长黄维纲,发誓要抢回总司令的遗骸。他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便衣队,在张自忠的贴身卫士马孝堂的带路下,趁着夜色,突袭了日军宿营的陈家集。 那又是一场血战。弟兄们端着机枪,杀红了眼,硬生生从日军手里劈开一条血路,冲到墓前,打开棺材,将将军的遗体抢了出来。当医疗人员用酒精擦洗遗体时,发现将军全身共有七处重伤,最致命的一处是洞穿胸膛的炮弹伤。 将军的灵柩被一路护送到重庆。沿途百姓听闻是张自忠将军,自发地聚集在路边,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跪地痛哭,为将军送行。灵柩运抵宜昌时,十万市民涌上街头,全城缟素。当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蒋介石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臂戴黑纱,肃立码头迎灵,他登上船,抚着棺材,当场号啕大哭。 国民政府为张自忠举行了国葬,追授他为陆军上将。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 更让人动容的是,当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得知丈夫殉国的消息后,她平静地处理完家事,然后绝食七日,追随丈夫而去。她说:“自忠为国家战死,我也应当有份。” 这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风骨。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回应中国政府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时间9月13日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