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吗?最近发生的几件有关民生的大事。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些事情,每一件都透着政策的温度,连着老百姓的好日子,这些事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官方文件撑腰,有实实在在的好处落到咱们头上。 先说医保这事,国家医保局 8 月 28 日刚公布,535 个药品通过了今年医保目录的形式审查,这意味着这些药,离最终纳入医保报销又近了一步。 别小看这个审查,从企业申报到专家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老百姓能不能用得起好药。 今年 1 月新版医保目录实施后,已有 91 个新药成功纳入,平均降价幅度达到 63%,深圳的梅姨用考格列汀片治疗糖尿病,现在每月药费才 30 块左右,比之前便宜了一大半。 这次通过审查的左旋多巴注射液,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而去年还有 38 个 "全球新" 创新药纳入医保,包括治疗肿瘤的双特异性抗体药品,这些药以前都是天价,现在普通家庭也能用得上了。 不过现在只是形式审查通过,接下来还要经过专家评审、价格谈判,希望这个过程能再快点,让急需用药的患者,能早点享受到政策红利。 再说说退休老人们关心的养老金,今年 7 月人社部就发了通知,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调整比例是 2024 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 2%。 别看这 2% 看似不多,但对于每月几千块养老金的老人来说,也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增加。 而且这次调整,特别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的群体倾斜,砚山县就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行梯级补贴,选择高档次缴费的居民,能拿到 240 元补贴,省财政承担一半,县财政承担 45%,确保养老金能按时发放。 各地最近正在陆续落实这笔钱,不少老人已经收到了补发的养老金。 这笔钱能及时发放可不容易,背后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都给了适当补助,就是为了确保每个老人,都能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 住房问题一直是民生大事,8 月 1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文件里,专门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住房。 从地方落实情况看,北海市到 8 月底,已经完成了年度保障性租赁住房任务的 82.56%,遵义市更是建成了 808 套公租房。 崇左市创新推出配售型保障房,用划拨土地建设,还能收购存量商品房,售价按 "保本微利" 原则确定,购房者能用公积金贷款,但房子封闭管理不能上市交易,从根本上杜绝投机套利。 成都推出的 "彩领之家" 专门面向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这些新市民,租金还不超过市场价的 90%。 这背后是政府部门从土地供应,到资金保障的一整套政策支持,成都通过降低首付比例、提高贷款额度等方式,让更多人租得起、买得起房。 还有孩子们的课后服务,这个暑假变化可不小。 教育部推进 "课后服务提质",上半年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已经达到 99%,青岛市市南区更是有近 5 万学生受益。 以前课后服务就是看孩子写作业,现在不一样了,芝罘区通过遴选引入了非遗传承人、科技企业,开设了机器人、书法这些特色课程。 这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长接孩子难的问题,还帮家长省了课外辅导班的钱,有家长算过一笔账,一学期能省 3000 多学费。 为了把这件事做好,教育部门建立了严格的评估退出机制,家长满意度低于 80% 就得整改。 从 "双减" 政策到课后服务提质,这几年政策一直在完善,接下来关键是要建立课程质量标准。 这几件事看似不相关,实则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政府始终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 医保谈判砍价让救命药降价,养老金倾斜保障基本生活,保障房建设解决住房难题,课后服务减轻家庭负担,每一项政策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 当然民生改善没有终点,未来还得继续在政策精准度上下功夫,让好政策真正惠及每个家庭,让咱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事实上,台湾省2025年这个4万美元的人均GDP,已经没啥意义了。 现在台湾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