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与大15岁的奶娘私通,生下一男孩。郑成功气得吐血,临死前下令杀掉发妻、儿子与孙子。 这事的引爆点,是郑经的岳父,当时的前明内阁首辅唐显悦。老头子知道了外孙的丑事,气得直接给郑成功写信,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治家不严,何以治国?” 一个连自己家都管不好的人,怎么去说服天下人跟着你反清复明?这不仅仅是丢人,这是在政治上、在道义上,把他给彻底将军了。 而且,这事儿还有更深一层的忌讳。陈昭娘是郑经弟弟的乳母,在当时的宗法伦理里,乳母某种程度上有半个母亲的地位。跟弟弟的乳母私通,这在伦理上叫“乱伦”,罪加一等。郑成功一辈子最恨的就是“乱”,他爹投降是乱了君臣大义,他儿子这事是乱了家庭人伦。他觉得郑家的脸,几代人挣下的名声,全被这个不孝子给丢光了。 所以,那道诛杀令,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一种绝望的“切割”。他要用妻儿孙的血,来洗刷家族的污点,来向天下人、向追随他的部将证明,他郑成功治军治家的铁律,绝不含糊。 但命令是死的,人是活的。驻守厦门的将领们,比如郑成功的堂兄郑泰,接到这道命令时,直接懵了。杀了少主?那以后这摊子谁来接?大家伙跟着你姓郑的卖命,图个啥?总不能你郑家绝后,我们这些人也跟着喝西北风吧? 这就暴露了郑氏集团内部一个深刻的矛盾:它既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又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军事商业帝国。 郑成功把它当“家”,要用家法清理门户。但手下的将领们,把它当“公司”,考虑的是未来的发展和自己的饭碗。 于是,厦门的将领们,阳奉阴违,集体抗命。他们嘴上说着“遵命”,但就是不动手,还反过来劝郑经赶紧认错。郑经也是个狠角色,一看老爹要下死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老爹派来执行命令的将领给扣了。 这消息传回台湾,郑成功最后一口气,彻底被儿子给堵死了。家事、国事,几十年的精神压力,在这一刻总爆发。没过几天,这位年仅39岁的英雄,就在盛怒和绝望中,抓着床沿,喊着“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与世长辞。 郑成功的死,让这场家庭风暴,瞬间演变成了权力斗争。郑经带着自己的心腹,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陈永华,迅速渡海来到台湾,摆平了那些想趁机夺权的叔叔伯伯,坐稳了“延平王”的位子。 接手台湾后的郑经,还真不是个只会谈情说爱的草包。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以台湾为基地,跟清朝对抗。而且他比他爹更懂得怎么“过日子”。他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在台湾开垦土地,发展贸易,建立学校,完善制度。今天台南的孔庙,就是他下令修建的,号称“全台首学”。 他让一个军管的战时前线,慢慢有了生活的烟火气。 可以说,郑成功打下了台湾,但真正把台湾从一个军事堡垒,变成一个汉人安身立命的家园的,是郑经。这段时间,大量的闽南人渡海而来,把宗族、信仰和生活方式带到了台湾,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社会面貌,直到今天。 然而,郑经骨子里还是他爹的儿子,那股“复兴大明”的执念,也刻在了他的基因里。康熙十二年,大陆爆发“三藩之乱”,吴三桂等人起兵反清。郑经觉得机会来了,立刻倾尽台湾之力,西征大陆。 可惜,他高估了队友,也低估了康熙。那几年的仗打得一塌糊涂,郑家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最后只能狼狈地退回台湾。这一仗,彻底耗光了郑家的元气。 晚年的郑经,复国无望,心灰意冷,开始沉湎于酒色。而那个由丑闻而生的儿子郑克臧,倒是长成了一个精明能干的青年,很受郑经器重,被立为监国,处理政事。 但命运的吊诡就在这里。郑克臧的出身,始终是他最大的政治污点。郑经一死,以外戚冯锡范为首的权臣集团,立刻发动政变,以“非郑氏骨肉”为由,杀掉了郑克臧,扶持了一个年幼的傀儡郑克塽上位。 一场始于“乱伦”的悲剧,最终又以“篡位”和“谋杀”作为终点。 郑家王朝的内耗,到了这一步,已经神仙难救了。几年后,清朝大将施琅,一个曾经被郑成功重用,后来又因家人被郑成功所杀而降清的福建人,率领大军攻台,郑克塽毫无抵抗之力,开门投降。 从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到1683年清军入台,明郑政权,这个汉人在海上建立的最后一个王国,仅仅存在了21年。
1662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与大15岁的奶娘私通,生下一男孩。郑成功气得吐血,临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2 18:24:01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