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为了找到日军狙击手,20岁的小战士在尸体堆中一连藏了4个小时,这才发现了对方的踪影,他轻轻扣动扳机,一枪送对方上西天! 1937年,那年头,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在淞沪战场上,炮火连天,每一寸土地都被血浸透了。我们的主角,是个叫不出大名的小战士,可能姓张,也可能姓李,历史没给他留下全名,只知道他那年刚满20岁,入伍前还在地里刨食,是个脸庞黝黑、话不多的农村娃。 战场上最让人头疼的是什么?不是明晃晃冲上来的坦克,也不是天上扔炸弹的飞机,而是一颗不知道从哪儿飞来的子弹。当时,他的连队就被一个日军狙击手给“钉”住了。这家伙枪法极准,专打我们的机枪手和指挥员。只要有人敢露头,立马一枪过来,人就没了。一时间,阵地上死一般寂静,谁也不敢动,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的尸体躺在不远处。 这么耗下去,整个连队都得被他一个人废掉。连长急得满嘴是泡,最后把任务交给了这个农村娃。为啥?因为这小伙子天生就是个好猎手,有股子狼一样的耐心。 接到命令,小伙子没多话,就带了一杆“中正式”步枪和几个弹夹,趁着夜色,悄悄爬向了阵地前沿那片最危险的“三不管”地带。那地方,就是个乱葬岗,铺满了双方战死的士兵。那味道,能把人熏个跟头。 他要做的事很简单,也很难:伪装起来,把那个幽灵一样的狙击手找出来。他选了个好位置,一堆尸体中间的缝隙。他把自己挪进去,用泥和血抹在脸上、军装上,一动不动,就像一具真正的尸体。 天亮了,太阳毒辣辣地烤着大地。尸体在高温下开始腐烂,那股恶臭混杂着血腥味,直往鼻子里钻。苍蝇、蚊子嗡嗡地扑过来,在他脸上、伤口上爬。换成你我,可能一分钟都待不下去。但这个20岁的年轻人,就那么趴着,眼睛像鹰一样,死死盯着对面的废墟。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时间慢得像凝固了一样。他的肌肉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已经僵硬酸痛,汗水流进眼睛里,又涩又疼,但他不敢擦。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动,动了,死的就是你和你的兄弟们。” 这四个小时里,他脑子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对未来的幻想,只有绝对的专注。这种专注,是今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被无数信息轰炸的人,难以想象的。 就在他快要到生理极限的时候,对面一处断墙的砖缝里,闪过一丝微弱的反光。就那么一下,不到半秒。换个没经验的,可能就错过了。但他抓住了!那是敌人狙击镜的反光! 他找到了!那个幽灵! 那一刻,他没有激动,也没有紧张。四个小时的等待,已经把他的心磨成了一块石头。他慢慢地、极其缓慢地调整枪口,那个动作,可能花了足足五分钟。他通过准星,套住了那个砖缝。他知道,他只有一次机会。 风声、苍蝇的嗡嗡声、远处的炮声,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他的世界里,只剩下准星和那个小小的砖缝。他轻轻扣动了扳机。 “砰!” 一声清脆的枪响,子弹呼啸而出。对面再没了动静。为了确认,他又等了半个小时,对面死一般的寂静。他知道,成了。 当他拖着几乎散架的身体爬回阵地时,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看到他回来,整个阵地都沸腾了。 我们今天重提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宣扬仇恨,更不是为了美化战争。战争是地狱,那个20岁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切,是我们谁也不想再经历的。我们之所以要记住它,是因为在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有那么一群像他一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血肉和意志,展现了人性中最坚韧、最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定力。是那种“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沉稳。这种定力,在战场上,能让你活下来,消灭敌人;在生活中,能让你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守住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的事。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烦躁,觉得生活节奏太快,不妨想想那个在1937年夏天,在尸体堆里趴了4个小时的年轻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漫长的坚守。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