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军方明显越来越“不耐烦”了,说的都是外国人能听懂的话 最近看新闻,总觉得国防部发言人说话方式变了味,以前总绕弯子,现在直来直去,比如海军舰艇在南太平洋转悠,开炮演练,澳新赶紧发警报调整航班。 可澳新两国不乐意了,跳出来说我们通知得不够早,搞得他们临时调整航班。结果你猜怎么着? 咱们国防部发言人吴谦被记者问到这事,压根没按以前那种客气解释的路子来,直接一句反问顶回去:“那澳大利亚来中国周边军演的时候,会不会提前通知我们?” 这话一下子把那些还想挑刺的人问哑巴了。 同样,面对台军搞所谓“汉光演习”吹嘘能抵抗一个月,吴谦更是甩出硬话:“螳臂当车,只能自取灭亡!早晚要来收了你们!” 这种话放在几年前,简直不敢想象,现在却说得干脆利落,听得人精神一振。 这种变化可不是耍脾气,而是实打实的底气撑起来的。 想想以前,咱们海军主力还是052C驱逐舰,航母才刚刚起步。遇到美军侦察机跑来转悠,除了伴飞、驱离,能用的办法真不多。 现在呢?海军舰艇总数突破400艘,64艘驱逐舰撑起强大水面作战力量,055型万吨大驱全球独一份,装备双波段雷达和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一艘的火力就能顶半个航母战斗群。 福建舰用上电磁弹射,技术比美国的还稳,舰载机出动效率愣是提高了40%。 火箭军方面,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飞起来像“打水漂”,现有反导系统根本拦不住;东风-26的射程直接覆盖关岛,美军在亚太的军事节点全在打击范围之内。 就连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都坦言,中国已在第一岛链内构筑起“死亡闭环”,美军介入台海的胜算是零。这些硬家伙,才是我们说话直来直去的资本。 说到底,这种“不耐烦”其实是一种自信的表达,咱们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确实不一样了。 2016年南海仲裁的时候,咱们还得引经据典、讲“自古以来”;2021年,杨洁篪那句“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到了现在,咱们连委婉都懒得委婉了,直接甩出西方听得懂的“俚语式威慑”。 这不是我们变了,而是咱们有了更强的实力,无需再遮遮掩掩、旁敲侧击。国家有了力量,军队有了硬货,发言人自然就敢说真话、硬话,而且专挑那些挑事的人能听懂的说。 你看,055型驱逐舰编队出现在塔斯曼海,实弹射击还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这招原是美国的专利,现在咱们用得理所当然。 澳防长被记者逼问为啥不抗议,只能尴尬地说:“中国军舰来的次数,可比我们去南海少多了。” 你看,以前他们来咱们家门口秀肌肉,现在轮到咱们了,他们也只能憋着。 这种转变,背后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的回归。 咱们的国防预算2024年达1.66万亿元,虽然远低于美国的8860亿美元,但咱们军费使用效率高,人均军费支出只有11.5万美元,美国高达63万美元,而且美军F-35的故障率是歼-20的三倍。 中国造船厂一年下水10艘盾舰,相当于欧洲十年的产量。从改装“辽宁舰”到自研电磁弹射的“福建舰”,咱们只用了12年,美国同类技术升级却折腾了30年。 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让西方不得不接受新的游戏规则。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得实在:“美国必须承认,在亚太和中国硬碰硬只会自讨苦吃。” 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 咱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有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所以,朋友们,别再用老眼光看今天的中国军方了。他们不是脾气大了,而是实力强了;不是不爱和平了,而是更懂得怎么守护和平。 从吴谦的“收台警告”到塔斯曼海的炮声,每一个硬核回应背后,都是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底气。 国际社会从来认实力,咱们现在有了,说话自然就干脆。 这不是威胁,而是现实——咱们的梦想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是世界的机遇和福祉。 参考资料:中方反问:澳方会不会提前通报——环球网
一个奇怪的现象。欧美都不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中国却要不断加大力度研发?
【264评论】【2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