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名30多岁女子到厂里偷东西,被曹德旺当场抓住,女子吓得瘫坐在地,哭道:“曹大哥,我错了,求你不要把我交出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九七一年,福建福清的一个水库工地里,年轻的曹德旺正在做炊事员,每天他要管好几十个工人的口粮,米面菜蔬都要经过他手里清点。 那时他才二十几岁,肩上却压着不小的担子,粮食分配有一点差池,责任就会落到他身上。 日子紧巴巴,家里也指望着他寄钱回去,所以他对这份工作格外认真,可仓库里的米总是神秘地少了一些,算来算去对不上数,工人们开始质疑,曹德旺心里憋着劲,一定要弄清楚真相。 他开始守在仓库里,几晚不合眼,终于看到一个女人抱着桶装米,神情慌张,那是一位生活艰难的村妇,家里有几个孩子,丈夫早早去世,地里收成差,家里揭不开锅。 曹德旺看着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饥饿,他没有把事情闹大,而是选择上报真实情况,建议工地把部分口粮拨给周边受灾的村民,领导接受了他的意见,农户们因此得到帮助。 偷米的女人也不用再担心孩子饿肚子,那一刻,曹德旺明白了,善意不只是帮一个人渡过难关,更是找到能让更多人活下去的办法,这份经验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影响了他一生。 曹德旺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曾是永安百货的股东,一度过着舒坦的日子,可时局动荡,家业沉船,财产尽失,一家人不得不回到福建老家。 贫困很快笼罩了整个家庭,九岁那年,他才第一次走进课堂,十四岁又因家境辍学,开始帮父亲跑生意,烟丝、水果、零活,什么都干过。 他知道饥饿是怎样的滋味,也见过很多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做出无奈的选择,这些经历,让他在面对偷米事件时多了几分理解。 一九七五年,他凭借做小生意攒下了五万元,那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数目,他没有去享受,而是盘算着更长远的出路,几年后,他承包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玻璃厂。 当时谁都不看好,厂子亏损严重,设备落后,技术差,他却认准了机会,把全部积蓄用在更新设备和学习图纸上,带着工人一天天摸索。 一九八七年,福耀玻璃诞生,那时中国的汽车玻璃几乎都靠进口,价格高昂,他决定专心做这一行,咬牙坚持质量,把国内维修市场逐渐拿下,随着产能提升,他又把目光放到海外。 打赢美国的反倾销官司,在俄亥俄建厂,逐渐进入奔驰、宝马等国际供应链,福耀玻璃一步步站稳脚跟,从一个小厂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汽车玻璃制造商。 在管理上,曹德旺的理念很特别,他总强调诚信,认为做生意先要做人,他对员工不吝投入,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公司治理也走在前面,率先引入独立董事,公开透明,在战略上,他专注于玻璃,不跟风多元化,坚持“实业报国”,这份定力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扎稳打。 做企业的同时,他始终记得社会责任,修路、救灾、助学,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捐钱,二零一一年,他把自己名下的股份拿出来成立基金会,这是国内首个用股票设立的非公募基金。 为了让善款用得其所,他制定严格的问责制度,到今天,他和企业的累计捐款已超过一百六十亿元,其中大部分投向教育和扶贫,在福建,他建起科技学院,为寒门学子保留免费名额,希望他们有机会改变命运。 这些举动都能追溯到当年的那一袋米,那次经历让他懂得,财富不是个人的私产,而是社会给予的机会。 企业能成长,是因为国家的改革和市场的支持,一个人拥有再多钱,如果不能用来改善别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炊事员到董事长,曹德旺的道路并不轻松,可他始终相信,只要保持善良和责任感,就能在人生中走得更远,财富对他来说,是一件工具,工具可以造福别人,也可能带来贪婪。 他选择了前者,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慈善家,他的一生告诉人们,智慧和善良并不是对立的,赚钱和担当也可以并存。 回望几十年的历程,那一袋米像是一枚印记,让他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苦日子里的感受,不要忘记社会的付出。 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从平凡走向非凡,也让他的名字和福耀玻璃一同写进了中国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 信源:曹德旺自述《心若菩提》 央视财经《对话》 新华网《曹德旺:从"玻璃大王"到"慈善大王"》
1971年,一名30多岁女子到厂里偷东西,被曹德旺当场抓住,女子吓得瘫坐在地,哭
如梦菲记
2025-09-12 11:39: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