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甲骨文写作!经过翻译,阅卷组发现考生作文严重跑题,最终只得了6分,此事传开后,成绩一般的男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可入学后不久,他的导师就选择辞职,甚至说出了:“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2009年四川的高考,有个叫黄蛉的复读生,在考场上写作文,用的字居然没几个老师能看懂。那会儿阅卷老师拿到他的卷子都懵了,密密麻麻的,看着像老古董上的字,根本认不全,阅卷系统直接卡了壳。 没办法,这卷子只能一层层往上交,最后不得不请了四川大学的专家来帮忙。专家一鉴定才知道,黄蛉写作文用的竟是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写的作文题目叫《熟悉》。 可就算字再特别,规矩也不能破,翻译出来一看,作文跟题目严重跑偏,最后这篇轰动的作文只得了6分。黄蛉总分才428,连三本线都差了23分,按说这高考算是失利了。 但谁也没料到,这事儿后来的发展完全超出了预料。有位阅卷老师把这事儿发到了“国学数典”论坛上,一下子就炸了锅。 网上到处都在说这个用甲骨文写作文的考生,黄蛉从一个落榜生,莫名其妙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古文字奇才”。 热度一上来,情况就不一样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都提出免学费要招他,最后四川大学决定接手。川大还挺认真,专门找了古文字专家团队给黄蛉测试,觉得这孩子确实在古文字上有点基础,就破格把他招进了锦城学院。 为了培养他,学校更是下了血本,不光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还把已经退休的古文字学界泰斗何崝教授请回来,专门一对一指导他。那时候看,那篇得6分的作文,倒像是块敲门砖,帮他敲开了好大学的门。 可好景不长,入学后的黄蛉跟之前判若两人。以前他还能安安静静自学古文字,现在成了“名人”,心态完全飘了,甚至在媒体面前说自己能轻松读懂跟甲骨文没啥关系的《文心雕龙》。 这种浮躁劲儿,跟何崝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根本合不到一块儿。何教授想让他从基础学起,把底子打牢,他却总想着一步登天,直接搞高深研究,好配得上“天才”的名头。 慢慢的,何教授发现问题越来越多,黄蛉连不少常用甲骨文的演变规律都没搞明白,读书笔记里还有大段抄袭拼凑的内容,更离谱的是,他居然用古文字给同学写情书。 2011年11月,何崝教授实在没办法,提交了辞呈,还公开说“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直言黄蛉沽名钓誉、急于求成。这场当初轰轰烈烈的“偏才培养”,就这么失败了。 后来黄蛉转去了历史系,虽说也进了川大本部,可在古文字领域再也没了动静,就像一阵风似的,热闹过后就没了踪影。
法国数学为什么这么强?如果你把法国高考卷找出来做做,比国内的数学要简单很多的。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