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把高超音速导弹做到白菜化,离不开郭永怀,他是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卫星

月下影婆娑 2025-09-11 16:04:13

中国可以把高超音速导弹做到白菜化,离不开郭永怀,他是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超级天才,被钱学森誉为“能抵10个师”的男人!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一个普通渔民家庭,从小聪颖过人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清华大学,并在1934年获得公费留美的机会。 彼时的美国,正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加州理工学院,郭永怀师从流体力学泰斗冯·卡门教授,与后来同样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成为同门师兄弟。 他在气动热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在超音速流动理论方面的突破,让整个西方学术界为之侧目。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和多所顶尖大学向郭永怀抛出了橄榄枝,康奈尔大学给他提供了终身教职,配备专属实验室和研究团队。 然而,这一切在1955年的一个平常日子里,突然失去了吸引力,那天,郭永怀从报纸上读到了新中国正在筹建国防科技委员会的消息。 他知道,祖国需要他,他必须回去,但美国政府当然不会轻易放走这位掌握尖端军事技术的科学家,FBI特工开始对他进行24小时监视,他的护照被扣留,所有研究资料被禁止带出实验室。 面对重重阻挠,郭永怀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他将自己十多年的研究笔记和资料全部焚毁。 经过近一年的周旋和斗争,在中国政府的坚决交涉下,郭永怀终于获准回国,1956年10月,当他踏上回国的轮船时,身上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而他的脑海中,装载着足以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知识宝库。 回到祖国的郭永怀,立即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技术委员会委员,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科研条件极其简陋。 1957年,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郭永怀被委以重任,负责解决导弹和核武器研发中最棘手的气动热力学问题,这意味着他必须长期奔波于北京和遥远的西北核试验基地之间。 郭永怀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解决了当下的技术难题,更在于他那超前的战略眼光,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在研究超音速技术时,他已经开始布局高超音速领域的研究。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独到,俞鸿儒后来成为"中国高超音速风洞之父",在郭永怀牺牲后继续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使中国的风洞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于西方国家。 1968年12月5日,完成青海核试验基地工作的郭永怀,带着一份极为重要的实验数据,乘坐军用飞机返回北京,这份数据关系到即将进行的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其价值无可估量。 结果,当飞机在接近北京时遭遇大雾,在降落过程中不幸失事,机上12人全部遇难,当救援人员在烧焦的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的身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在两人胸前,有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 打开公文包,里面数据完好无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郭永怀和年轻的警卫员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国家的机密和未来。 郭永怀从1956年回国到1968年牺牲,为祖国工作了短短12年,但在这12年里,他成为中国唯一一位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超级科学家"。 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院内,矗立着郭永怀的铜像,每年都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会来到这里。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