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架中国战斗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后,很快被日军包围。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大喊:“中国没有当俘虏的空军!” 这个飞行员,就是21岁的阎海文。 当时,阎海文驾驶的是霍克 III 型战斗机。战机被击落后,他只能选择跳伞。 原本降落伞该飘向中国守军阵地,可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把他吹到了日军占领区。这个东北青年,一下陷入了绝境。 阎海文与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要从 1931 年说起。那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5 岁的他正在沈阳东关文华中学读书。 家乡被占,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他只能辍学,跟着流亡学生一起到了北平。 后来在东北中学读书时,他写下 “东北沦亡,国将不国”,字里行间全是悲愤。 1934 年秋天,中央航校到北平招生。阎海文从小就锻炼身体,意志也坚定,看到招生消息,立刻报了名。 到了杭州笕桥的航校,他训练格外刻苦。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哪怕零下十度的天气,也要坚持三小时体能训练。 他训练完,又钻进模拟舱,反复练习起落航线。他的飞行日志记得很详细:“今日完成螺旋特技 20 次,油耗控制误差小于 5%”。 1936 年 10 月,阎海文从航校毕业。他成绩优异,在六期学员里排第三,之后被分到第五大队二十四中队。 淞沪会战即将爆发时,他给母亲寄了最后一封信,信里说:“儿今奉命杀敌,恐难再侍奉左右,惟愿以血肉筑长城,换得山河无恙。” 这封信,母亲藏了一辈子。 1937 年 8 月 14 日,中国空军第一次和日机正面交战。阎海文驾驶二五一 0 号战机,在笕桥上空和日军九六式轰炸机群缠斗。 根据《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令》记载,这天中国空军击落了 6 架日机,我方没一个人伤亡。 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 “八一四空战”,国民政府还把 8 月 14 日定为中华民国空军节。 阎海文在战斗中,射击格外精准,三发子弹就能打中直径半米的移动靶心,大队里的人都叫他 “神枪手”。 可真正的硬仗,在三天后。8 月 17 日早上,第五大队接到任务,要去轰炸上海北四川路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阎海文驾驶着战机,刚冲破日军的防空火力网,左翼就被高射炮弹击中了。 战友后来回忆,当时阎海文毫无慌乱,接着完成投弹。炸弹在司令部楼顶爆炸,浓烟一下窜至百米高空。 跳伞后,阎海文看见地面的日军正呈扇形围过来。他马上拔出随身的柯尔特手枪。 这把美制左轮手枪,陪伴了他三年航校时光,枪身上还刻着航校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日军喊着让他投降,他未予理会,连续开了五枪,五名日军当场倒下。 等他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日军少佐看着这个年轻飞行员举枪对准自己太阳穴,突然想起三天前在司令部废墟里捡到的《飞行日志》。 日志上写着:“思国怀乡之念,不弱于他人;救国之志,永存于心。” 枪响之后,21 岁的阎海文再也没有醒来。 日军士兵被他的骨气打动,在他坟前立了一块木牌,写着 “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后来在东京新宿的展览上,他的飞行服被陈列出来,成千上万的日本人驻足观看。 据《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记载,这次展览令日本列岛为之震动,有观众留言:“此等气节,非支那昔日可比。” 抗战胜利后,阎海文的遗体被迁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1985 年公墓重修时,工作人员在他的墓穴中发现了半枚变形的空军徽章 —— 那是他牺牲时,右手紧紧攥着的物品。 现在,笕桥航校旧址的醒村爱国馆里,还陈列着他用过的飞行头盔,头盔内层用墨笔写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说起这段历史,有个细节不能忘。阎海文牺牲时,中国空军可投入作战的飞机只有 188 架,而日军在华东战场部署的飞机超过 800 架。 装备差距如此悬殊,中国飞行员还是敢拼命,以生命换取胜利。 就像高志航在 “八一四空战” 后说的:“我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空中长城。” 阎海文的故事能打动人,不只是因为他最后牺牲得壮烈,更因为他短短一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爱国青年的模样。 中央航校六期毕业生中,75% 在抗战中殉国,他们平均年龄还不到 25 岁。 这些年轻人在航校,不仅学习美式飞行技术,还接受 “航空救国” 的教育。 他们被教导要像美国志愿飞行员肖特那样,用生命守护国家的领空。 阎海文就是这些年轻人的代表。他未曾留下太多事迹,却用 21 岁的生命,告诉所有人什么是中国人的骨气。 现在再提起他,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记得,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拼尽了最后一口气。 他们的名字,该被永远记住。
这是2023年,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通过“放油”,轻松击落美军MQ9无人机的画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