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的,也能上战场? 95 岁去世那天,香港电台连播三天他的故事。 他叫谭江柏,谭咏麟的父亲。1936 年柏林奥运,纳粹青年队故意飞踹,他三次用头把球顶出底线,德国报纸写下四个字:东方铁壁。 为什么一个足球运动员的离世,能让一座城市的电台连续三天追念?难道只是因为他是明星的父亲,或是奥运赛场上那惊鸿一瞥的 “铁壁” 表现?答案藏在他从球场到战场的转身里 ——1941 年香港被日军围困时,这个曾在绿茵场拼抢的汉子,扛起了比足球重百倍的步枪。 彼时的谭江柏已是南华足球队的灵魂人物,可当听到东江纵队招募抗日志士的消息,他没半分犹豫。队友劝他:“你是踢球的,上前线就是送死!” 他却拍着胸脯反驳:“踢球练的是敢拼敢抢的劲,保家卫国凭的也是这股劲,怎么就不能上战场?” 后来,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日军封锁线,把急救药品塞进足球内胆,靠着在球场上练出的灵活走位,一次次躲过搜查。有次被日军盘问,他当场颠起藏药的足球,佯装成普通球迷,硬是蒙混过关。 如今总有人把体育等同于 “娱乐消遣”,说运动员不过是 “靠身体吃饭”,可谭江柏的故事恰恰戳破了这种偏见。1936 年那支中国奥运足球队,本就是 “逆境里长出的硬骨头”:全队凑不齐路费,靠沿途打表演赛募捐才凑够去柏林的钱;没有专业球鞋,就穿着布鞋在粗糙的场地上训练;面对纳粹队员的恶意蹬踏,没人倒地装伤博同情,反而越踢越勇。他们证明,体育从不是孤立的竞技,而是锤炼意志、锻造担当的熔炉。 如今我们常为奥运金牌欢呼,却很少追问 “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当商业化浪潮让不少人把 “流量”“奖金” 当成体育的终极目标,我们是否忘了谭江柏们的初心? 其实答案就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孩子踢球时别只催着 “赢比赛”,更要教他 “输得起、不放弃”;我们工作遇到瓶颈时,不妨想想谭江柏用头挡球的决绝 —— 别躲,别怕,硬着头皮顶上去就有希望。 你身边有没有像谭江柏这样,把 “赛场精神” 活进日常的人?是咬牙坚持的创业者,还是永不言弃的普通人?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他们的故事,让这份坚韧劲儿传递下去!
足协又双叒叕出狠招了足协禁止近十万教练和一万多裁判参与民间足球活动,出发点是维
【292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