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刘文典到北大教书。一天,辜鸿铭问他:“你教什么课?”“汉魏文学。”刘文典恭敬地回答。“就你?”辜鸿铭冷笑地瞥了他一眼。 “就你?也配教汉魏文学?” 1917年深秋的北大的走廊里,辜鸿铭用折扇指着刘文典的鼻子,花白的辫子气得直晃。 周围刚下课的学生一下子围了过来,都想看这位新来的教员怎么应对。 刘文典抱着一摞教材被这一声怒斥吓了一跳,先稳住怀里的书,才抬头看向眼前这位“大人物” 早听说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揣着13个博士学位,连校长蔡元培都要让他三分。 他赶紧鞠躬回答道:“回辜先生,我确实要讲汉魏文学。” “笑话!”辜鸿铭上前一步打量着刘文典洗得发白的长衫,“这门课我讲的时候都得反复琢磨,你一个毛头小子,凭什么站上北大讲台?” 刘文典没有急着反驳,只是轻轻拍了拍怀里的教材:“学问看的是真本事,不是年纪。我不敢说讲得最好,但愿意和学生一起逐字研究。”说完就抱着书走了,留下辜鸿铭站在原地,气得把折扇“啪”地合上。 刘文典能来北大,全靠陈独秀的推荐。他是安徽人,早年跟着陈独秀、刘师培学国学,18岁就加入了同盟会,还曾经在日本帮孙中山先生写英文电报。 后来他专心研究古籍,校勘的《淮南子集解》在圈内小有名气。1917年陈独秀当了北大文科学长,立马写信请他来教书:“北大需要懂古籍又通新学的人,非你不可。” 刘文典接到信后,特意带上自己校勘的汉魏诗文手稿,坐火车赶到了北京。 刚到北大的刘文典不敢松懈,每天除了备课,就泡在图书馆里。他把《昭明文选》《曹植文集》的不同版本都找出来,逐字对比差异,连注释里的小错误都标得清清楚楚。 走廊上被辜鸿铭嘲讽后没几天,他的《汉魏六朝散文选讲》就开课了。 第一堂课,刘文典没讲大道理,直接摊开手稿:“大家看这句‘翩若惊鸿’,宋刻本里‘翩’是‘偏’,明抄本才改成现在的写法,这里面藏着不同风格的变化。” 他边说边列出三种版本的差异,连清代学者写的笔记都引了进来。台下原本等着看笑话的学生,渐渐都坐直了身子,认真记起了笔记。 消息传到辜鸿铭耳朵里,他还是不服气,偷偷混在学生堆里听了一堂课。当听到刘文典结合东汉战乱讲《登楼赋》的悲伤,还顺带提了西方诗歌的相似情感时,辜鸿铭忍不住点了点头。 下课后,他主动走上前拍了拍刘文典的肩膀:“你讲得比那些只会死背古书的老学究强多了,是我当初看走眼了。” 从那以后,两人经常聚在休息室聊天。辜鸿铭聊欧洲留学的经历,刘文典说古籍上的心得,有时候争论到脸红脖子粗,转头又一起喝茶讨论学问。 后来有人问起走廊上的冲突,辜鸿铭笑着说:“在北大,有真学问的人,哪怕一开始被瞧不起,最后也能让人服气。” 而那场由嘲讽开始的交锋,也完美诠释了“兼容”这两个字的含义,这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从来不怕质疑,更能打破偏见。 信息来源: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1917年,刘文典到北大教书。一天,辜鸿铭问他:“你教什么课?”“汉魏文学。”刘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9-10 10:53:27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