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不料宋时轮、邓华相继弃他而去,说起萧克,就不得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9 18:42:30

39年,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不料宋时轮、邓华相继弃他而去,说起萧克,就不得不说被他处决的高志远,这两人之间的争议,不论过去多久,总会被人翻出来说事,有人说萧克应该杀了高志远,也有人说不应该,这具体是个什么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春天,涞水的风还冻手,山坡上光秃秃的,连草根都显得僵硬,那天夜里,山南村的打谷场上挂着几盏汽灯,光亮摇摇晃晃,像是迟迟说不出口的一个字。   高志远站在灯下,双手反绑,他的眼睛盯着前方的泥墙,墙上新刷的“抗日必胜”五个大字,被风吹得起了皮,士兵们围成一圈,脚下是刚解冻的泥巴,鞋底一动就粘起一坨,没人出声,只有风吹树枝的哗哗响,几只野狗蹲在远处,悄无声息地看着场中间。   这个场面来得太快,几个月前,高志远还带着队伍从冀东撤到平西,浑身是伤地进了山,他的兵,不少是从滦河边跟来的庄稼汉,穿着打补丁的棉衣,嘴里总念叨着“打回家去”,当时队伍缩减得厉害,从最开始的几万人,打得只剩两三千人,可这些人没散,跟着他一路走,一路熬。   高志远生在滦南,家里有点底子,小时候背过《岳传》,讲起“精忠报国”那是头头是道,九一八那年,他刚过二十,听说东北丢了气得摔了酒壶,没几年,他把家里地卖了,凑了点枪,拉起一支队伍,起初是民团,后来是抗联,1935年,他混进滦县火车站,一枪打死了刘佐周,那一下子,冀东一带谁不记得他的大名。   可风头太盛,麻烦也多,1938年,他手下人多地广,打日军也打伪军,冀东暴动闹得山响,后来日军调兵围剿,他带人转移,往西逃,一路打一路撤,到平西时,队伍已经是骨架子,可就是这骨架子,还硬得很,高志远跟司令员萧克说,弟兄们想回冀东,不能一辈子困在山里。   萧克是红军出身,打惯了正规仗,他被派来整编部队,目的是要稳住平西、撑起冀热察,他听到高志远说“回冀东”,脸就沉了,在他看来,这时候分兵回去等于是自乱阵脚,两人第一次见面,说不上几句话,气就顶上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高志远的名字就频频出现在报告上,有人写他“意见大”,有人说他“有私心”,还有人提到他“私下联系旧军阀”,这些话像雪一样,一片一片压下来,后来一份材料送到司令部,说他托人给吴佩孚送信,想要军饷,吴佩孚当时在北平,满城传他要出山当傀儡,尽管没人看到高志远当面见过吴,但这件事传开了,像一根刺,扎进了部队心里。   军政委员会开了会,萧克拍了板,说必须抓人,那天,高志远被叫去开会,刚进门,还没坐下,警卫就围了上来,他没挣扎,也没吭声,有人说他脸上没表情,只是眼神冷得吓人。   宋时轮和邓华听说后,立刻赶来,他们和高志远一起打过仗,知道这人性子倔,嘴不甜,但不是那种会投敌的人,他俩劝萧克把人送去延安,说要查也得上级定,但萧克没让步,审判很快就定下来,地点就在山南村。   那天夜里,汽灯下的草地踩出一圈圈泥印,杨春甫念着材料,陈飞站出来作证,说自己亲眼见过信使来往,材料里没有实物证据,只有几段口供和猜测,有人说高志远认了罪,但也有人说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站着不动,像块石头。   枪响在凌晨,山谷回声久久不散,第二天,营地的人开始悄悄收拾行李,有的把军帽留在床头,有的在树干上刻字,几天之内,走了几百人,后来,这支队伍再也没组织起来。   宋时轮离开了,回延安去了;邓华也调走了,两人没闹,只说换岗,可大家都明白,这种“换”带着股冷意,挺进军从此像丢了魂,战斗力一落千丈,1940年征兵惹出民变,1941年根据地岌岌可危,1942年,番号撤了,那块山岭成了日军扫荡的重灾区。   萧克后来去了晋察冀,做了副职,再没带过完整的部队,之后他办军校,搞教育,写书,他那本《浴血罗霄》拿了奖,写得确实好,可每次有人提到高志远,总会停顿一下,像咽不下去的口水。   很多年后,有人在滦南修了条水渠,名字叫“志远渠”,碑上刻着“冀东抗联总司令”几个字,揭幕那天,几个老兵站在渠边,没人说话,一个放羊的老汉蹲在田埂上,用烟杆敲着碑脚,说了一句:“高司令要是活着,现在该是个将军了吧,”   风吹过麦田,渠水泛着光,老槐树还在,树枝光秃秃的,每年春天都不开花,有人说,那年枪响之后,树就再没绿过。   信息来源:(国防军事】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    

0 阅读:166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