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战争中不幸牺牲,部队派人前来看望他的母亲,结果找不到人,经打听得知,他的母亲正在街边乞讨...... 马占福出生在青海大通县一个穷山村,1966年的事,家里是回族农民,父母靠种地养活几个孩子。他小时候就懂事,排行老三,帮家里干活,扛锄头下地,收庄稼,还帮邻居做事。大家都说他靠谱,从不惹事。学习也用功,小学老师说他遵守规矩,从不跟同学吵架。初中毕业后,家里没钱,他就辍学在家帮忙。日子苦,但他心里总想着国家。1983年,征兵开始,他18岁,立刻报名。母亲舍不得,但他坚持要去,说参军能帮家里改善生活。走前,他借钱给母亲买布做衣服,还安慰她别担心。 入伍后,马占福分到兰州军区417团,训练刻苦,很快就成了优秀士兵。每月津贴,他几乎全寄回家,只留点零用。战友说他省吃俭用,饭都吃不饱,还攒东西带给母亲。他对母亲感情深,总惦记家里。1986年,南疆边境冲突,他听说组突击队,第一个报名。部队拉到老山地区,他知道战争残酷,但没退缩。临上前线,他写遗书,还录音喊了26声“娘”,怕自己回不去。 部队追授他“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称号。他的事迹在军中流传,大家说他用生命换来胜利。牺牲后,战友带着遗物去青海看望家属。先到村里问路,没人知道母亲在哪。几经打听,有人说她在西宁街头乞讨。他们赶到一条窄巷,看到老人瘦弱,捧着破碗讨食。同志们拿出照片确认,她看到儿子军装照,抢过抱紧,泪水直流。问她为啥乞讨,她说家穷,没办法。同志们心堵,帮她捡东西,扶她回家。 回家一看,屋子破败,四壁空荡,几乎没家具。遗物里有衣服和录音机,里面是马占福喊的26声“娘”。母亲听后,泪流不止。家里穷到这个地步,英雄走了,母亲还得乞讨过日子。战友们震惊,英雄为国捐躯,家人却这么苦。马占福牺牲时,遗体火化,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路途远,家里穷,25年没人去扫墓。直到后来,弟弟马占贵在爱心人士帮助下,才去祭拜。 马占福的事让人想,国家安宁是英雄换来的,可英雄家人过得苦。这不是编的,是那个年代真实情况。他从小孝顺,参军后寄钱回家,前线还惦记母亲。牺牲方式惨烈,用身体堵枪眼,炸掉敌人。母亲乞讨那段,更戳心窝。部队找到她时,她的生活就是这样,穷困潦倒。事迹被记下来,提醒大家别忘英雄。 这个故事接地气,就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马占福不是天生英雄,是穷苦孩子,靠努力当兵,战场上拼命。母亲也不是啥特殊人,就是穷到乞讨。没美化谁,事实就这样。英雄牺牲,换来边疆和平,万家团圆,他家却留遗憾。录音26声“娘”,听来简单,却重如山。 马占福牺牲后,部队整理遗物,发现遗书,说父母别难过,他是为国家走的。家人穷,母亲外出讨饭。战友多方寻找,在西宁街上找到她。老人衣衫破烂,风吹白发。她确认儿子牺牲,抱照片不放。同志们把遗物交给她,她摸着东西,悲痛不已。家里小平房,摇摇欲坠,贫困气息重。 陵园在云南,家人去不起。25年后,弟弟才去,代表家人看他。英雄事迹永记,他为攻下高地铺路。母亲承受痛苦,日子困顿。国家记得英雄,可家人苦楚也真实存在。这事让人叹息,英雄走了,留给家人的是叹息。
1987年,马占福在战争中不幸牺牲,部队派人前来看望他的母亲,结果找不到人,经打
历史拾遗者
2025-09-09 18:12:20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