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特别是今年1-7月,累计出口量达到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但想要在海外卖得好,还是有几个挑战的,简单来说包含技术标准的壁垒、地缘政治的博弈,以及文化认同的障碍。其中达到技术标准、符合政策是进入当地市场的“通行证”,进入欧美市场就要通过严格的法规体系。最大的挑战是文化认同,需要在设计语言和营销策略里融合当地文化造车,通过让产品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来获得认同。
为了把技术的“硬实力”变成用户能摸到的“好体验”,深蓝没少下苦功。就像那套拿奖的超级增程技术,44.39%的平均热效率、一升油发3.7度电,不是停在参数表上的数字——是为了让欧洲用户跑长途时,不用总为油耗和续航焦虑;首发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能在零下30度激活55%以上的电池性能,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炫技——是知道北欧冬天的严寒会影响用车,专门针对性解决的痛点。每一次技术升级,都盯着用户实际开车时的“不方便”,把问题变成放心的体验。
光有技术还不够,要真正走进海外市场,得先懂当地的“生活节奏”。所以深蓝没急着“卖车”,而是先沉下心做“本地化”:不是简单改改外观,而是琢磨欧洲用户喜欢的设计质感;不是照搬国内的配置,而是根据当地路况优化功能;连用户关心的质保服务,都调整到更贴合当地习惯的模式。甚至为了让生产、服务更贴近市场,还在积极推进海外建厂的规划——这些努力,本质上都是想让海外用户觉得:“这台车懂我,用着顺手又安心”。
在这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激烈角逐中,深蓝破局的方式是用技术硬实力撕开缺口,是用本土化运营化解文化隔阂,让产品成为跑入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