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听说朝鲜国王的两个公主长得貌美如花,于是便派人告诉朝鲜国王,说摄政王要娶他两位公主做妃子,不料,两位公主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却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 消息传到汉城时,朝鲜君臣正为多尔衮的突然提亲慌作一团。这多尔衮是什么人?三年前他刚带兵把朝鲜揍得服服帖帖,逼得国王李倧在南汉山城跪下称臣。如今突然要娶两位公主,说是联姻,实则更像给藩属国下的一道命令。可谁也没想到,当使臣将婚书呈给两位公主时,她们竟提出要多尔衮亲自带着三书六礼来朝鲜迎亲,还得在汉城举行朝鲜传统的嘉礼仪式。这要求在当时的人听来简直离谱——堂堂大清摄政王,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到藩属国迎亲?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多尔衮竟真的答应了。三个月后,多尔衮带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出现在鸭绿江边。他不仅带来了六百匹纻彩、五百两赤金和一万两白银的聘礼,还特意让随行的礼部官员学习朝鲜礼仪。迎亲队伍进城那天,汉城百姓挤在街边看热闹,只见多尔衮穿着朝鲜国王赏赐的赤罗金绣团龙袍,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抬着十二抬聘礼的队伍,每抬聘礼上都系着朝鲜特有的青红蓝三色丝绦。 原来,两位公主提出这个“过分”要求,是想试探多尔衮对朝鲜的诚意。她们深知,若只是像过去那样把宗室女子送去当妾,朝鲜永远只能是任人拿捏的藩属。只有让多尔衮亲自来迎亲,才能在礼法上确立朝鲜与大清平等的地位。而多尔衮答应这个要求,也有自己的盘算——此时大清刚入关,正是需要稳定后方的时候,他不想因为这点小事让朝鲜再生异心。 婚礼当天,汉城的宗庙广场上搭起了九层高的喜棚,棚顶覆盖着朝鲜传统的青瓦,四周挂满了写着“百年好合”的汉字灯笼。两位公主穿着朝鲜王室的翟衣,头戴凤冠,在《太平令》的乐声中缓缓步入喜堂。多尔衮按照朝鲜礼仪,先向两位公主行纳采礼,再呈上写着生辰八字的庚帖,最后与她们一起行合卺礼。整个婚礼持续了三天三夜,朝鲜百姓们都说,这是自李成桂开国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婚礼。 婚礼结束后,多尔衮并没有立刻带两位公主回北京。他在汉城停留了半个月,不仅参观了景福宫、昌德宫等朝鲜名胜,还特意去成均馆拜访了朝鲜的大儒们。在成均馆的明伦堂里,多尔衮与朝鲜著名学者金长生进行了一场彻夜长谈。金长生向他讲述了朝鲜的“华夷观”,多尔衮则分享了大清“满汉一家”的治国理念。两人越聊越投机,最后多尔衮当场决定,每年从朝鲜选拔二十名学子到北京国子监留学,费用全部由大清承担。 这一决定让朝鲜上下大为震动。要知道,在过去,朝鲜学子想进京求学,不仅要经过层层选拔,还得自己承担路费和学费。如今多尔衮不仅免去了这些费用,还承诺让他们与满族、汉族学子一起上课,这在当时的东亚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消息传开后,朝鲜各地的书院里挤满了报名的学子,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儒生也带着孙子来凑热闹,说这是“海东千年未有之盛事”。 两位公主跟着多尔衮回到北京后,并没有像其他藩属国女子那样深居简出。她们在紫禁城里设立了“朝鲜文化院”,专门教授宫女们朝鲜的茶道、舞蹈和书法。多尔衮每次下朝后,都会来文化院坐一会儿,喝上一杯两位公主亲手泡的朝鲜茶,听她们讲讲朝鲜的风土人情。在她们的影响下,多尔衮开始在朝堂上推行一些温和的政策,比如减免朝鲜的岁贡、允许朝鲜商人在北京开设店铺等。 几年后,多尔衮在塞北狩猎时不幸去世。两位公主按照朝鲜习俗,在摄政王府里为他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她们将多尔衮生前所写的《朝鲜见闻录》整理成书,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在朝鲜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中朝关系的思考。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朝鲜文和汉文,在两国读书人中广为流传,成为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如今,当我们翻开这段历史,仍能从泛黄的书页中感受到两位公主的智慧与勇气。她们用一个看似“过分”的要求,为朝鲜争取到了尊严与平等,也为中朝两国的友好交往打开了新的篇章。而多尔衮的包容与远见,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用一场婚礼和一个决定,让两个曾经敌对的民族看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根据历史事件改编)
1650年,39岁正值壮年的多尔衮在郊外打猎,突然离奇坠马受伤,这一摔直接要了他
【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