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埃及等全球文字看中文的优越性(2):苏美尔楔形文字走上歪路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中国、古印度都比较知名。但苏美尔文明(公元前 3500 年起源,约前2000 年衰落),名气不大。不注意的人,只知道后继的古巴比伦(公元前 1894年建立,汉谟拉比时代达到鼎盛),不知道苏美尔。
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公元前3400年)、城市、轮子、青铜、法典、数学、度量衡、学校,苏美尔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萌芽,这方面比古埃及还强。但远不如古埃及知名,没金字塔。但苏美尔人文字体系历史最早,要说清楚汉字最牛,可从人类最早的文字体系说起。
楔形文字(Cuneiform)有计算机编码,主区块有922个楔字符,还有表示数字与特殊符号的100多个。“𒈬𒐕 𒐗 𒄥 𒊺𒁀 𒈗,𒌨𒀭𒎏𒄑𒍣𒁕 𒋗 𒁀𒋾,𒌗𒂵 𒂍𒍣𒊮𒀭 𒈬 𒋛𒈬𒊒𒌦𒆠 𒁀𒄷”(王室税粮九十古尔大麦,已由乌尔-宁吉什济达签收,时舍拉节月,西穆鲁姆城被毁之年),这是一份“行政收据”,约公元前 2100 年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楔形文字书写工具是湿泥板与芦苇笔,垂直压写。两河流域缺乏纸草、竹简、石料,但河床冲积出细黏土。黏土湿时柔软、干了坚硬可长期保存,是天然的写字板。关键是“垂直压写”,不是常见的水平移动写字。楔形就是芦苇笔尖削成的形状,尖头三角。每次压进泥里、快速提起,就写了一笔。也就是说,写字是按手印一样按着写。
楔形文字用来写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语言)中常见的表意、音节及数字符号。楔形文字是一个家族,苏美尔人发明后,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乌拉尔图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都有用过,还有些小民族用。时间跨度从公元前 3400 年 至公元 1 世纪,两河流域、叙利亚、安纳托利亚、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加索南部都有民族用过。但腓尼基(欧美拉丁文字起源)和阿拉米(阿拉伯、印度与东南亚、藏蒙文字起源)字母体系兴起,楔形文字在公元初完全退出日常使用,成为死文字。古埃及文字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消亡。
但是,有些楔形文字泥板可以保存至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泥板要高温烘烤才能长期保存,并不是想象中泥巴干了,概念上类似陶器。如对档案级文件,要窑子800度烘烤,表面生成釉化层,耐水、抗裂。有时是战乱大火烧宫殿,正好烧得能保存了,比纸反而好。而且也不能在地面上,会被人玩坏了,要埋在地下。地里要足够干燥,湿就会很快完蛋,西亚那有些地方是能保存至今的。这事还是得相信科学,不要直接说全是造假的,造假者也得知道楔形文字的模板,不太可能凭空发明。中国陶器、砖瓦保存至今就没人怀疑,都经过窑子烧烤。也有刻在石壁上的楔形文字,图二。
我们知道,文字有表音和表意两种功能。现在流行的的字母文字体系,单个字母基本都是不表意的,只表音,字母组合才表意。那苏美尔文字是最早的人类文字体系,是如何表意表音的?先要理解,文字系统肯定有演化过程,楔形文字也是有巨大的变化,才成熟体系化。
一开始,楔形文字就如象形文字起源一样,是表意的。早期楔形文字和抽象画、甲骨文类似。有些人认为,甲骨文是从苏美尔人传过来的,文科有时需要大胆假设。但假设所有地中海古代文明都是后人编造的,这过头了。倒不是结论惊人,而是没有发展,一句话“全是假的”,然后没得聊了。是谁造假的,至今没有一个能发表的结果。空对空,没有实践活动了。正经研究历史的不断到处挖、到处检测、发文章,有增加知识体系。其实一些伪史论朋友,学习的也是这些正史知识体系,知识异常丰富。
我们学习汉字,直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数量越来越多。要表示什么新东西,就用造字法弄出新的汉字。这其实是汉字的独特发展史!汉字的造字法,非常神奇。
而苏美尔楔形文字,在历史某个阶段过后,居然是字符越来越少!这是中国人很难想象的。
最早的苏美尔楔形文字记录中,符号有两千个左右。经过六百多年演化,约在公元前2900年时,楔形文字符号减少到了约六百个,字形也进一步简化。亚述帝国后期,字符数进一步减少到300-500个,成为“音节文字”了。到波斯帝国时期,字符数量减少到了几十个,几乎算是字母文字了。
所以,这是通常的演化过程。一开始古代人发现,可以用象形文字”表意”,就乐此不疲地搞出了很多“象形”。很快,体系就崩了。数量少人还能学习,数量一多,学习代价就太大了。要注意,象形文字等于是画,缺少文字体系内在逻辑性,学习难度远高于体系化的汉字。
有两条路,一条是导向字母化的歪路,苏美尔文字就这么搞的,最后把自己都弄没了。一条是汉字体系化正路,搞出了全球最牛的文字体系。(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