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超话]《乒乓世界》9月刊深度剖析木子投稿:浅析正手反拉技术■文/木子

木子[超话]《乒乓世界》9月刊 深度剖析 木子投稿:浅析正手反拉技术

■文/木子 军事体育训练中心乒羽项目室副主任

正手反拉是乒乓球所有技术中难度较高的一项。它要求运动员击球时的力量、旋转以及手上巧妙的感觉都要大于对方的来球质量,因此它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而是实打实地在与对方进行实力层面的强强对抗。在实战中,正手反拉技术在男运动员比赛时的出镜率要高于女运动员,但随着女子技术男性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运动员也会在比赛中尝试使用它。比如郭跃、冯亚兰、孙颖莎、王曼昱以及我本人,对这项技术的使用率都是比较高的,这与我们自身的打法风格有很大关联,毕竟越偏向男性化打法,对正手质量的要求越高。从技术特征来看,正手反拉攻击力强,属于典型的凶狠手段;从战术意识来看,正手反拉能够体现运动员在被动局面下也要寻求反攻的机会,以及在相持环节敢于对抗的态度。本篇我们就从动作原理、击球时间等几方面,浅析一下正手反拉技术的特点。

正手反拉技术的基本原理

反拉是一种旋转和力量的反击技术,假设对方拉过来的球旋转是百分之六十,那么我们的旋转就要大于对方的百分之六十。反拉过程中,运动员要对球进行充分摩擦,而且力量也要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己的旋转和力量去抵消对方的质量。

使用反拉技术时,下肢动作要快,步法要到位。比如自己搓完对方的长球后,脚下要迅速还原调整到合理的位置(退出近台半步或者一步的位置),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去释放自己的力量跟动作。当看到对方拉球后,自己要镇定,把身体重心降低,且低于来球弧线,双膝前倾,保持稳定的基本姿态。

在理解“重心一定要压低”这个概念时,很多初学者会出现一个误区,即只压低上半身,哈着腰,趴着台子上。实际上,标准的动作应该是双膝下压,用膝盖去找地面的感觉,上半身只是微微前倾,千万不要出现为了接近来球的弧线就压低自己的上半身,从而影响整个动作的发力方向。对于反拉这种对发力要求极高的技术来说,脚下发力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底盘一定要稳。在这个基础上,腿、腰腹核心、手臂、手腕、手指在接触球的一瞬间要自上而下成为一体,这样才能保证击球质量。中间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松动,都有可能导致最终找不到摩擦的感觉,继而压不住对方的质量。

一般而言,对方抢攻的弧圈球旋转都会比较强,我们在应对时尽量不要正面接触,而是要击球球体的中上部(来球越转,击打部位就越要靠上),从而去找到一种罩住球的感觉。出手时,可以用手腕把拍形控制得稍微勾一些后者撇一些,这样也可以通过接触球体的侧面去找一种包住球的感觉。不管“罩”还是“包”,我们触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从正面撞击高质量的来球,从而增加反拉的命中率。

反拉弧圈球的击球点一定要控制在来球弹起的上升前期,或者是最高点。以横板打法为例,触球时,持拍手的食指要压住拍面,手腕手指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力争在所有的力量都在接触球的一刹那释放。放松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为了突然爆发力。从动作顺序来看,反拉一定要先摩擦后撞击,哪怕球只在拍子上停留0.1秒的时间,我们也要找到摩擦与撞击的两种感觉。用摩擦来保证命中率,用撞击来保证穿透力,越到关键时刻,两者越是缺一不可,所以对使用者的手上感觉要求是非常细腻的。

正手反拉技术的训练方法

刚开始进行反拉训练时,我们最好以多球的方式切入。发球者喂的球一定要加大旋转,质量要高于平时的单球训练或是比赛中的一般旋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练习者对高强度旋转球的适应与控制力。多球的落点范围可以发到练习者正手半台的三分之二位置,这样可以连带步法和手上都能练到。高质量的多球训练会快速培养练习者的手上感觉,练的次数越多,也就越能体会手上抓住球,甚至是罩住球的感觉。等练习者的手脚配合协调后,我们再进行贴合实战的单球训练,每天拿出单独的时间,通过大量不同的手段去重复反拉的动作。通过长期训练,练习者自然会形成肌肉记忆,而这种记忆也会在比赛中逐渐体现出来。

当我们熟练基本动作再想加大难度时,可以进行全台反拉训练。以右手持拍为例,加强左半台反拉(也就是侧身反拉)时,视线和空间感反而更好。这是因为左脚可以斜插进球台内(侧身位小三角),那样就可以利用腿部自然的重心转换带动身体发力。不过,这个过程中要切记一点,在选择侧身反拉时我们的右腿必须用力蹬地,拉完球的同时,重心一定是要全部压到左腿上,(大胆压过去)。毕竟我们在启动右腿蹬地的移动过程中是有惯性的,所以必须要靠最后踩住左腿才可以完成整个动作。侧身反拉时,出手的感觉不变,身体转动的幅度可以更释放一些。而且在出手瞬间,我们可以用眼睛盯住对方的站位,选择性地往哪拉(所谓看着对方打),这就更高级了。

还有一个训练细节可以强调一下,即如何使用核心力量。很多业余球友不知道核心应该如何使劲。一提到“并住气”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为不呼吸了,其实不然。建议大家日常可以练一练平板支撑,但在练的过程中尝试说说话,有分寸地拿捏力度,不让气卸掉,做到舒缓有度,这样可以帮大家更好地理解并住气的感觉。

总体来看,正手反拉在比赛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最大的,尤其在当今乒坛越来越强调迎前的趋势下,反拉的使用率甚至普遍低于常规的相持球技术。但这项技术能够运用出来,其功效却是多方面的。它是比赛中作为突破口的球、是气势球、是衔接球、甚至是从被动转主动的球。反拉技术会丰富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击球组合和战术思路,尤其是在打不开局面的时候,可以作为运动员强硬破局的一种办法。

能够把正手反拉使用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接发球轮会降低一定难度,因为掌握了反拉技术,前三板就相当于有了后手球,所以在接发球时可以大胆地搓长,然后进行反拉。这不仅是一套非常主动的衔接体系,而且很容易给对方的发球制造压力。哪怕在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这种体系都会自带搏杀属性,逼着对手犯错误。毕竟,最好的防守是进攻。

很多业余球友对正手反拉和正手快带的区别不是很清楚。总体来看,反拉的攻击性更强一些,站位要求稍微退后半步,留出足够的发力空间,发力顺序是腿带动腰再带动手。虽说出手的节奏比快带慢半拍,但是力量更大,有时甚至需要自身的全部力量,动作要更舒展。从相持的角度来看,反拉要给后续的正手衔接创造连续攻击的机会。快带技术更偏向于短平快,要求站位近,出手快,借力打力的感觉更多。发力瞬间,快带更多是用腰带动手指抓板的巧劲。反拉与快带之间差别是比较明显的,使用者必须要学会判断。如果对方拉过来的球比较快,前冲更多,那么可以选择快带;如果对方拉的球比较慢、高吊更多,那么就可以使用反拉去处理。理清这两点,我们在面对来球时才不会乱。

0 阅读:3

猜你喜欢

精神病院派来的猴子啊

精神病院派来的猴子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