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析义——镇水逆以安奔豚
《伤寒论》第六十五条云:“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条直指过汗损伤心阳,下焦水气蠢蠢欲动之证,仲景立此方以防患于未然,尽显“治未病”之深意。
一、病机探微:心火衰而肾水动
汗为心液,发汗过多,首伤心阳。心属火,位居上焦如日悬中天;肾属水,处下焦似潜龙在渊。正常状态下,心火下暖肾水,肾水上济心火,谓之“水火既济”。今心阳一虚,镇摄无力,则下焦寒水得隙,欲乘虚上冲,故见“脐下悸”——此正《金匮要略》所言“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之先兆。其“欲作”二字,乃仲景警示之笔,提示奔豚虽未大发,然山雨已来,风满危楼。
二、方药解析:崇土制水,平冲降逆
本方虽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然立意更深一层:
· 茯苓(半斤,先煮): 独重半斤,为全方君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胸胁逆气…利小便”。先煮者,取其味厚力宏,专伐肾邪,利水道以导水下趋,如筑堤开闸,分消水势。
· 桂枝(四两): 去皮留其温通之性,一则温复心阳以复其用,如旭日重光;二则平冲降逆,以折上冲之水势。
·甘草、大枣: 炙草与擘枣相配,甘温补脾,崇土以制水。正如堤坝坚固,则水不泛滥。此正合《内经》“脾苦湿,急食甘以缓之”之旨。
尤妙在 甘澜水 煎药。以勺扬水万遍,使其水性由寒变温,由沉转轻,取其“动极思静”之性,寓“以水治水”之巧思,助药力以降逆平冲,而无助水邪之弊。
三、鉴别要点:脐下悸与心下悸
此方与桂枝甘草汤证皆因过汗伤阳,然病位有深浅之殊:
· 桂枝甘草汤证: 病位在心,为“心下悸,欲得按”。乃汗后心阳空虚,本体自悸,其势尚轻,如灯烛摇曳,故但需桂、甘辛甘合化,直补心阳。
· 苓桂甘枣汤证: 病位及肾,见“脐下悸”。是心阳虚衰,引动下焦水气,欲作上冲,其势已重,如暗流涌动,故需茯苓为君,培土利水,桂枝化气,标本兼治。
前者是阳虚而水未动,后者是阳虚而水已动。一者治在心,一者治在心肾之间。柯琴于《伤寒来苏集》中评曰:“此方欲作奔豚之主治,乃预防之妙法也”,一语道破天机。
四、古今延用
此方开创了“温阳化饮,平冲降逆”之法门,后世医家莫不宗此。如《金匮要略》治“吐涎沫而癫眩”之五苓散,治“气上冲胸”之桂枝加桂汤,皆由此方之理衍化而来。其“茯苓-桂枝”药对,更成为治疗水气病之核心配伍,广泛应用于痰饮、心悸、眩晕、水肿诸证,展现经方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综观全方,仲景治水,非独利小便一途,而是集温阳、化气、培土、利水于一体,扶正与祛邪并行不悖。医者若能领会此“扶阳以制水,培土以防水”的层层设防之策,则于中医治水之道,可谓得其三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