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寺塔(报恩寺塔)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初建于南朝梁时(502-557年),塔建有11层。 唐朝末年,苏州附近大乱,蔡州节度使秦宗汉的部将孙儒在秦死后率部到处乱窜,每打下一个地方总是大肆抢掠,杀人充食,临走还要放一把火。公元889年11月,孙儒破苏州城,纵兵杀掠,把苏州变成活地狱。一个多月后,孙儒开拔前又按老规矩纵火焚城,北寺塔惨遭焚毁。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重建为9层。 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南下,苏州地区的最高长官两浙宣抚使周望,大军压境,竟然纵兵在城内抢劫后脱逃,苏州市民上城防守,金兵破城后杀人放火,苏州市民死难近30万人,北寺塔又一次惨遭焚毁。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报恩寺塔改建成九级八面宝塔。 明清,报恩寺塔几度修葺。 1860年6月,李秀成率部攻破苏州,“始时无夜不火,凡十字路口市廛最密处,无不投以炎火……”太平军占领苏州后,按天国规矩捣毁神像,焚烧“妖书”、“妖物”,寺庙均遭焚毁。城外的虎丘塔、灵岩寺塔、上方塔等均遭焚毁,但城里的塔如北寺塔、双塔、瑞光塔等因作为太平军的“瞭望塔”而幸存下来。 1965年至1967年,报恩寺塔又全面整修。文革中大字报披露,修葺北寺塔的经费不够用,苏州副市长茅于一请灵岩寺方丈妙真法师吃饭,妙真法师慷慨掏出10万,北寺塔得以修葺(妙真法师文革中遭遇木渎镇造反派和寺庙内部分参与造反和尚的双重迫害,以死明志)。遗憾的是大雄宝殿拆下后适逢文革来临而未建,后拆下的l建材在文革中散落而未能重建,文革后将马医科的牌楼移来充门面。 2006年,报恩寺塔又进行整修。 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身木檐混合结构,高76米,改革开放前的一千多年中雄踞苏州的最高建筑。北寺塔占地约878平方米。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室组成。每层施平座、腰檐。第八、九层中央立木刹柱,直径约0.85米,下以东西向大柁承托,上端蹿出塔顶支承铁刹。塔刹高耸,长度约为塔高的五分之一。 报恩寺塔整座宝塔气宇轩昂,雄伟壮观。翘起甚高的屋角、瘦长的塔刹,使北寺塔在宏伟中又蕴含着秀逸的风姿,体现出江南建筑风格。
北寺塔(报恩寺塔)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初建于南朝梁时(502-557年),塔建有
宁俭堂徐山水
2025-09-07 18:34:19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