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对中国的最大作用不是帮助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也不是促进了中国科技、教育、企业管理以及外贸的发展,而是作为一个长期对手对中国产生的压迫感,逼迫中国韬光养晦,逼迫中国以美国成就为榜样持续发展自己,最终把中国逼成了现在的状态,与美国成为世界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 这种“塑造作用”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清晰可见,而是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逐步显现出来的。 1979年,中美建交开启了一个新阶段,但表面上的握手,并没有消除彼此的戒备。 就在关系刚刚缓和的当口,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不仅向台湾继续出售武器,还给中国泼了一盆冷水。 中国很快意识到,美国并没有把自己当作真正的伙伴,而是把这里视作始终要提防的潜在对手。 自此以后,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就像两根绳子同时缠绕在一起,一边紧绷着,一边又互相拉扯。 冷战后期,美国为了守住在亚洲的地盘,不断增加军事存在,部队、航母频繁在西太平洋露面,让中国感到长期受压迫。 交流被切断后,中国明白了一件事,靠别人等于等死,要想不被掐脖子,就得砸钱砸资源搞自己的军工体系。 于是无论是核潜艇的研制,还是航母项目的走向现实,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危机感逼出来的选择。 到了九十年代,美国“亚太再平衡”的策略,更是让南海和周边局势愈发紧张,中国只能加快步伐,通过岛礁设施建设和发展海军,把空间从别人手里硬生生拓出来。 军事实力之外,科技也成了美国阻拦中国的重要手段。八十年代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让中国在高端设备、核心技术上几乎买不到出路。 买不到,就只能自己造,于是国家层面设立重点计划,盯着计算机、通信等领域慢慢攀登。 虽然起点落后,但正因为被锁死,才让研发变成了唯一的路,到了新世纪,美国又一次动用制裁手段,从限制中国企业使用芯片,到直接封锁高端设备。 表面上像是给中国“上了一道锁”,结果反倒刺激了国产企业死磕自己的核心技术,从操作系统到半导体,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领域,逐渐被顶了上去。 可以说,这些压力不但没让中国停步,反而成了推动研发的燃料。 经济上的较量同样充满火药味,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谈判过程拖得非常漫长,美国的要求之苛刻几乎让人退缩。 但一旦进入这个体系,就必须面对接连不断的壁垒,纺织、钢铁、家电等产业屡遭打压,中国逼着自己转型,把更多精力放在高附加值领域。 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一个转折,美国自身陷入困境,而中国则用大规模基建和内需刺激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 这一轮变化,让中国经济从依赖外部订单逐渐走向内部驱动。看上去是危机,实际上却成了换赛道的机会。 面对压力,中国没有单纯以军事相抗,而是通过“一带一路”等项目,把经济合作和投资撒向更广的区域,用全球化的方式扩大生存空间。 美国的怀疑并未减弱,却挡不住中国在国际上的存在感越来越明显。 回头看,美国想通过遏制来维持优势,结果却在不知不觉间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从武器封锁到科研打压,从贸易摩擦到金融危机,几乎每一次压力都成为中国向前跨出的一大步。 中国从不是在别人庇护下成长,而是在压力和博弈中逼迫自己崛起。
被中国“牵着鼻子走”的美国,或许会被拖垮!大阅兵之后,美国陆海空三军突然停止了无
【41评论】【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