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甚至都不打算准备欢迎仪式,而开国上将陈锡联听说后,愤怒地质问道:“真是胡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锡联出生在1915年1月4日,湖北黄安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苏区,他从战士干起,逐步升到连指导员。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转移,经历了长征的艰苦考验。抗日战争中,他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机场,摧毁24架日军飞机。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在上党战役中阻击敌军,确保主力转移。1949年,他领导第三兵团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处理城市接收工作。1950年调任炮兵司令员,推动炮兵装备研制。1959年起出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负责东北防务。 杨勇出生在1913年10月28日,湖南浏阳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原名杨世峻。1926年参加儿童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投身浏阳农军进攻长沙行动,后在井冈山根据地活动。1930年参加红军并入党,担任团政治委员,在中央苏区参与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他随部队翻雪山。抗日战争时期,任115师独立团团长,1937年9月指挥平型关战役,歼灭千余日军。解放战争中,他领导第一纵队在淮海战役中围歼国民党部队。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贵州省主席,组织剿匪工作。1953年任志愿军司令员,指挥上甘岭战役。1958年升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负责首都防务。 1972年7月底,中央军委通知杨勇调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一些干部看到是副职,就产生轻视态度,甚至建议不办欢迎仪式,只简单接站。陈锡联得知后,认为这种做法不当,因为杨勇资历深厚,战功突出。他指示必须组织正式迎接,带上军区党委成员和部队干部,形成迎接队伍。8月3日,杨勇抵达沈阳,仪式庄重进行。这次迎接强调了不能凭职位忽视人才。到任后,陈锡联把作战训练任务交给杨勇,自己负责后勤。杨勇提出夜间实战演练,一些人担心风险,但陈锡联支持执行,结果部队夜战能力提升。两人这样分工,推动军区工作前进。 陈锡联和杨勇在沈阳军区合作期间,杨勇专注训练,组织多次实战演习,检查边防哨所,确保战备落实。陈锡联管理后勤,视察边防时发现战士饭菜问题,安排配备保温设备,提升战士生活条件。两人配合默契,沈阳军区战斗力提高,在全军比武中成绩突出。1973年6月,杨勇调任新疆军区司令员,还负责自治区工作,继续加强边防建设。陈锡联在年底调到北京军区,负责防务,后进入中央军委,参与军队规划。两人在沈阳的合作到此结束,但训练和后勤改进影响持久。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