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陆小曼穷得吃不起鸡蛋时,将唯一的貂皮大衣卖掉,买来几斤大闸蟹,请3个男人到家中大吃大喝。饭后,陆小曼红着脸说:“今天找你们来,是有一个不情之请。” 1961年上海的菜市场,78岁的陆小曼裹着洗得发白的旧围巾,怀里紧紧揣着一件毛色黯淡的貂皮大衣。这件曾陪她出入民国社交场、见证过与徐志摩甜蜜时光的“体面”,此刻成了她唯一的“筹码” 陆小曼晚年虽穷到喝粥,却始终把“国家事”看得比“自家事”重。那年上海市委干部要出国访问,急需几幅国画当国礼,任务层层落到市人委参事室; 最终交到了身为参事、同时也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的陆小曼手上。她明知自己腿脚不便,单靠一人之力根本赶不及完成,却没向组织提半句困难,更没伸手要经费。 在她心里,“代表国家脸面”的事,不能含糊,更不能计较得失。 可请客总要有诚意,陆小曼翻遍窄小的屋子,只找到这件貂皮大衣。 年轻时的她,是众星捧月的社交名媛:19岁嫁陆军少将王庚,穿的是绫罗绸缎;与徐志摩相恋时,这件大衣曾被诗人打趣“够咱们俩吃半年”。 可如今,徐志摩早已因飞机失事离世30年,她没了经济依靠,只能靠卖画和微薄薪水度日,连桌上的稀粥都常是凉的。即便如此,她还是咬着牙,把大衣送到旧货市场。 掌柜的嫌料子旧,压了很低的价,她却没多争执,拿到钱就直奔菜市场,挑了最新鲜的大闸蟹和肉菜。 她要请的,是唐云、刘旦宅、张正宇三位上海画坛的翘楚,她知道,只有拿出最大的诚意,才能请动他们帮忙。 蟹宴开席时,三位画家看着满桌酒菜,再看看陆小曼家徒四壁的模样,心里都犯了嘀咕。 直到酒过三巡,陆小曼红着脸搓着手开口,大家才明白她的用意:“几位先生,今天请你们来,是有个不情之请。 市委要为国访准备国画,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想请你们各画一幅,也算咱们一起为国家出份力。” 唐云当场就红了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这哪是请我们吃蟹,是拿自己的命换的啊!” 他们早听闻陆小曼日子艰难,此刻看着她空荡的衣柜、桌上没动过的咸菜,瞬间懂了这份“诚意”的分量——她卖了最后的体面,只为让国礼不输分毫。 三位画家没有犹豫,当场就答应了。几天后,唐云送来一幅《残荷图》,墨色间尽是清雅风骨;刘旦宅画了一只灵动的波斯猫,笔触细腻得能看见猫毛的光泽; 张正宇则创作了一幅《猎犬图》,气势十足。陆小曼把这三幅画和自己的作品一起送到参事室时,工作人员要给她报销饭钱,她却摆着手坚决拒绝; “为国家做事,哪能要报销?这点心意,算不得什么。”那时的她,口袋里只剩卖大衣剩下的几块钱,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坦然。 其实,陆小曼的这份家国心,早不是第一次显露。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她就曾画过一幅山水长卷,笔触间满是对祖国山河的眷恋,还在画旁题字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这幅画被徐志摩带在身边,1931年飞机失事后竟奇迹般幸存,如今仍珍藏在浙江博物馆。 抗战时期更显骨气:日本人拿着1000块大洋请她出面站台,那时她正病痛缠身,连买药的钱都没有,却故意蓬头垢面、不梳洗见客,硬生生把日本人怼走。 她可以穷到吃不起饭,却绝不会拿国家尊严换苟活。 世人总爱聚焦陆小曼的感情纠葛:与王庚的婚姻、与徐志摩的轰轰烈烈、与翁瑞午的争议同居,仿佛她的一生只该被情爱定义。 可1961年那场蟹宴,却撕开了她人生的另一面:这个被贴上“交际花”标签的女人,在国家需要时,能毫不犹豫地卖掉最后一件体面; 在民族大义面前,能挺直腰杆拒绝诱惑。比起那些抗战时发国难财、晚年卷款逃往国外的“名流”; 她守着这片土地,守着心里的“家国体面”,直到1965年62岁去世时,还留下100多幅画作,每一幅都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如今再回望那件被卖掉的貂皮大衣,它早已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陆小曼一生风骨的缩影:从民国名媛到困顿老人,身份在变,境遇在变,但对国家的赤诚从未变。 那场蟹宴吃掉的是她的最后体面,换来的却是比貂皮大衣更珍贵的东西——一份在清贫中不折腰、在危难时不低头的文人风骨,一份“国家事大于天”的朴素情怀。 陆小曼的一生或许有太多争议,但1961年那个寒冬里,她卖掉大衣时的决绝,早已胜过千言万语,让世人看清:真正的风骨,从不在锦衣玉食里,而在危难时刻的选择里。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美才女陆小曼的凄艳人生;华子——《陆小曼在左,林徽因在右》)
1961年,陆小曼穷得吃不起鸡蛋时,将唯一的貂皮大衣卖掉,买来几斤大闸蟹,请3个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6 17:37:27
0
阅读:2544
孤星的淚水
感觉比那个跑美国的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明月清泉 回复 09-06 18:20
张爱玲比不了的!
用户14xxx75
又特么开始编筐了,买掉貂皮大衣买大闸蟹?那年代有馒头吃都比大闸蟹香,大闸蟹根本不值钱。
用户14xxx75
又特么开始编筐了,卖掉貂皮大衣买大闸蟹?那年代有馒头吃都比大闸蟹香,大闸蟹根本不值钱。
用户12xxx94
1961年78岁,1965年62岁?
用户60xxx68
风骨文人陆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