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神奇的师生,徐特立和毛主席,老师跟着学生走了25000千里。徐特立是毛主席在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06 14:34:08

一对神奇的师生,徐特立和毛主席,老师跟着学生走了25000千里。徐特立是毛主席在长沙一师的老师,毛主席等人走向革命的道路,多少也受到了这位老先生的影响。 长沙的春天总是有点湿,空气里一股冷飕飕的潮气,像从湘江里钻出来的。 那年毛泽东进长沙一师,才二十岁,人瘦得像根竹竿,爱穿双布鞋,一条裤子总是洗得发白。 他没什么钱,住在学校边上的一个阁楼里,听说连油灯都省着用,夜里读书就着月光。他一进校,就打听起一个人——徐特立,说是“断了指写血书”的先生。 这不是传说。 徐特立确实断了一根手指,不是打仗,是年轻时立志救国,写血书写断的。 那年他三十六,在一师教教育学,也讲修身。 毛泽东坐在最前排听课,整节课一句话不说,但下了课常跟在徐老师后面问东问西。 徐特立不太说空话,他讲修身不是背条文,而是讲他办学校怎么欠了几百块,教学生怎么三年吃素攒学费,讲他自己走十里路来上课,从没坐过一次车。 有人说他傻,工资才二十块,非要拿来搞长师,还欠债。那时候长沙人都笑他,给他起外号叫“徐二镥锅”。镥锅是做饭的大铁锅,意思是笨、不会打算、死心眼。 可毛泽东不这么想,他觉得徐特立是“干别人不敢干的事的人”,还说那“镥锅精神”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这两个看起来不太一样的人就这么搭上了线。 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不吵不闹,却有种隐隐的默契。 徐特立教的那些读书方法,毛泽东全记下了——“读书不动笔墨就是白读”,“眉批最见功夫”,“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读得少没关系,读得深才重要。 毛那时的书,翻出来一看,全是红墨水、蓝墨水、铅笔印,写得满书乱七八糟。 一本《伦理学原理》,他在上面写了一万多字,还不觉得够。 他们在一师一起待了五年多,也不是什么天天见、推心置腹那种关系,但彼此心里都有对方的位置。谁都没说破。毛泽东毕业后办新民学会,喊上蔡和森、萧子升,自己写了“征友启事”,署名“二十八画生”,徐特立虽然没参加,但默默支持,借教室、印材料,还时不时说些有用的建议。 那时候长沙乱,学生闹得凶,街头演讲像赶集一样热闹。 徐特立上去讲了几次,讲得不激烈,却句句都扎人。 他说,“教育不是为考试,是为做事”,“科学不明,要学科学;工农不振,要教工农”。 1919年五四一爆发,省学联成立,他又带头组织老师成立讲演团,五十多个小队轮着上街讲,一讲就是一个月。 他自己也上台,讲日本怎么压榨中国,讲奸商怎么趁火打劫。 张敬尧听说他带头闹事,要抓他,说他“通匪”,徐特立干脆走了,搭了艘法国货轮,跑去勤工俭学,说是看看法国的教育到底值不值一提。 一走就是七年。 毛泽东这边也没闲着,搞农民运动、写文章、闹工潮,一头扎进了社会。 他们再次碰面,是1926年,长沙冬天冷,风从湘江刮过来,像刀割一样。 那天他们坐在望麓园谈了很久,毛劝他:“老师,你去看看农村吧,不一样了。”徐特立点了头,没说话,第二天真的去了。 他去了长沙县五美乡,整整调查了一周。 回来后整个人都变了,他说:“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了。”说完这句话,他就不讲“教育救国”了,转过身走进了革命那条路。 1927年,他五十岁,入了党,没入党仪式,也没填表格,就那么自然地走进去了。 那年七月,武昌农讲所里,徐特立再次见到毛泽东。 他没多说话,听毛说完后,默默点头,又动身回了湖南,说是要团结更多人“跟共产党走”。 后来南昌起义爆发,他也在队伍里,担任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再后来就是苏区,1930年年底,徐特立千里迢迢赶到宁都小布镇,毛泽东、朱德亲自接他。 毛一见到他就喊:“徐老,我们又碰到一起来了!”朱德在旁边打趣,说:“你这老怪物,封建社会不认了,资本主义也看穿了,现在跑来搞共产主义,真是怪。” 他们开始像以前那样一起干事。 徐特立管教育,搞扫盲。他提出的口号很接地气:“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只要识一个字,就教一个字。 毛泽东也亲自参与过扫盲课的设计,两人讨论了两次,才定下模范字的写法。那阵子他们几乎天天见,晚饭后还常一起散步,聊教育、聊识字、聊革命怎么才能稳。 长征开始时,徐特立已经五十七岁,被编入干部休养连。 可他哪儿像休养的样子?饿了挖野菜,困了打草铺地睡,甚至下河探路,走在前头。 他的马让给了伤员,自己背着铺盖步行。部队里说,他不是走路,是用意志在走。他还在途中教战士识字,一边走一边教,走过的路上常能看到他在地上写的字,有时候还带个注音。 1937年冬天,徐特立过六十大寿。 毛泽东提前写了封信给他,信里写着:“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那信写得不长,但每一句都重。 他说徐特立“总是拣难事做,从不躲责任”,“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那不是恭维,是他多年相处后憋出来的一口气。 后来,徐特立到延安办自然科学院,办得不算大,却很实在。 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在写教育笔记。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