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个农民,因为家里穷,每年春天时都要找当地一个地主借粮食度日,然后等秋

历史趣闻社 2025-09-06 14:11:38

古时候,有一个农民,因为家里穷,每年春天时都要找当地一个地主借粮食度日,然后等秋天收获后再归还,同时再还上不低的利息。 这年开春,地主突然把利息涨到三成。农民蹲在田埂上搓碎手里的麦种,看着自家三亩薄田直叹气——按这利息算,秋收后自家粮缸怕是要见底。老婆抱着饿得直哭的小儿子过来,衣襟上还沾着补丁摞补丁的线头:“要不……去后山挖点野菜?”农民摇头,后山野菜早被挖光了,去年冬天村里已经饿死两个老人。 那天夜里,农民翻来覆去睡不着,摸黑走到村口老槐树下。月光透过枝叶洒在磨盘上,他忽然想起祖父说过,这槐树底下曾挖出过野山药。他试着用锄头刨了几下,黑土翻出时带出几簇淡紫色的小花。“这不是野苜蓿吗?”村里的老郎中恰巧路过,“晒干能当药材,去年药铺收三钱银子一斤呢。” 农民像抓住救命稻草,第二天天不亮就扛着麻袋上了山。他发现后山背阴处成片的野苜蓿,叶子比家种的厚实许多。连着半个月,他天没亮就出门,露水打湿裤脚也顾不上。晒干的苜蓿堆在灶间,老婆打趣说像座小山。赶集那天,他用独轮车推着苜蓿去镇里,药铺掌柜验货时眼睛都亮了:“这种野生的药效足,我给你四钱银子一斤!” 有了这笔意外之财,农民不仅还清了春天的借粮,还多买了两斗麦种。他琢磨着,要是能把野苜蓿引种到田里,说不定能开辟条新路。他试着把苜蓿苗移栽到地头,每天挑水浇灌。起初苗蔫蔫的,他就蹲在旁边观察,发现苜蓿喜阴,便在田埂边种上一排向日葵遮阳。到了秋天,苜蓿长势喜人,割完一茬又发一茬,晒干的药材堆满了厢房。 地主听说农民靠苜蓿赚了钱,特意来田边转悠。农民心里打鼓,生怕地主又要加租。没想到地主却堆着笑说:“你这苜蓿倒新鲜,不如卖给我些,我拿到城里铺子试试。”农民壮着胆子说:“老爷要是愿意,我可以教乡亲们一起种,收成后按市价卖给您。”地主眯着眼盘算,这样既不用自己操心种植,又能赚差价,便点头答应了。 消息传开,村里十几个农户都跟着种起了苜蓿。农民把自己摸索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还带着年轻人去后山找野生苗。他们成立了简单的互助组,有人负责育苗,有人负责收割晾晒。到了年底,家家户户的粮缸都满当当的,还清利息后还有余粮。 几年后,村里的苜蓿种植成了气候,连外乡的商人都慕名而来。农民牵头盖了个简易的加工坊,把苜蓿制成药材和饲料,利润又翻了一番。地主看着眼红,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村民们早已不再依赖他的粮食。农民还特意留出几亩地种粮食,遇到青黄不接时,他就开仓借粮给困难的乡亲,分文不取利息。 如今,村口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树下的磨盘成了村民们议事的地方。每当有外乡人路过,村里的老人就会指着漫山遍野的苜蓿说:“当年啊,有个穷小子靠这不起眼的草,带着大伙闯出了活路……” (根据民间故事改编)

0 阅读:64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