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澳公开点名中国,联手反华,作出两大恶性挑衅举动。 9月5日,一场看似寻常的“2+2”会谈,却在东京点燃了一把不小的火。 日本和澳大利亚不但高调握手合影,还顺手甩出两记“重拳”,一边拉起防务合作大旗,另一边当众点名中国。 这场会谈不仅让亚太局势骤然紧张,也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算盘?我们来扒一扒这场外交“双簧”。 表面上说是合作,实则叫板,日澳这次会议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在国防装备和网络安全领域达成“深度绑定”。 按照会后通报,双方将共享军事技术、联合开发防御系统,重点投向无人机、潜艇、网络攻击防御这三大领域。 听起来很技术,其实每一步都踩在中国的神经上。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分析,这一合作预计将动用数亿美元的资金,占据日澳安保预算的相当比重。 从2020年到现在,日澳类似合作项目增长了30%以上,箭头清晰地对着中国。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从共同演习到技术共享,再到网络演练,已经从“防御”走向“牵制”。 《金融时报》直接指出,这标志着日澳军事联盟的一次“质变”,而非“量变”。 合作的深度和方向,几乎等同于在亚太地区打造一堵“反华防线”,这背后的战略意图,已经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摆上了台面。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日澳在会后联合声明中,公然点名中国,声明中指责中国在东海的“军事化行为”和所谓“网络攻击”,并呼吁中国“遵守国际法”。 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公开质疑中国的地区角色和行为。 从语言上看,这已经不是“担忧”或“关切”,而是“指责”和“施压”,据《环球时报》社评指出,这种做法是“对中国内政的恶意干涉”,毫无事实依据,完全是西方阵营的偏见在作祟。 中国外交部也迅速回应,强调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呼吁有关国家停止抹黑和挑衅。 《华尔街日报》指出,自2019年以来,这是日澳首次在该级别的“2+2”会谈中如此直接地公开点名中国。 对比2021年美日会谈中的含蓄表达,这一次的“直球发言”,无疑是升级版的外交战,显然,日澳此举不仅是言语施压,更是在区域内制造孤立中国的政治氛围。 这就像是在外交场合搭了个擂台,一边喊口号一边拉盟友,试图在舆论上压制中国的声音。 可问题是,这种“抱团式外交”,真的能带来安全吗?还是只会让矛盾更加不可调和? 这个会谈不是突发的,是日澳关系长期演进的结果,从2007年起,两国就在安全领域频频互动,2022年的数据显示,涉及国防的双边贸易份额增长了15%。 换句话说,军事合作不仅是政治动作,更成了经济利益的延伸。 看似是日澳的双边决定,其实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作为印太战略的“二线指挥”,美国一直在推动盟友“分担压力”。 日本靠着右翼势力的国内支持,鼓吹“国家正常化”,澳大利亚则在对华关系紧张后,急需找个靠山。 两国一个出人、一个出钱,配合得天衣无缝。 《金融时报》的解读也很直白,这是对中国地区影响力的“系统性应对”,不仅是短期动作,而是长期布局。 《新华社》则批评这种做法是“冷战思维”在作祟,用“拉帮结派”来对付中国,注定不会长久。 从更大的地缘角度看,这种对抗式联盟不仅可能激起中国的反制,还可能重新洗牌整个亚太局势。 中国可能会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东盟国家的合作,形成新的战略圈层,地缘政治的棋局正在悄然重构,焦点已经不再是双边,而是多边博弈。 回到这场9月5日的“2+2”会谈,表面是握手言和,实质是两记重拳,一拳打在合作上,一拳打在外交上。 日本和澳大利亚不仅在军事上加码,更在言辞上“先发制人”,挑衅意味不言而喻。 从结果看,这次会谈进一步坐实了日澳“联手遏华”的战略路线,未来几个月,中国是否会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或者通过“一带一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环球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预测都指向一个共识,亚太局势的平衡正在被打破,而这背后,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安全合作到底是为了和平,还是为了压制? 国际关系不是游戏,更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擂台,如果每一次对话都变成挑衅,每一次合作都变成对抗,那么未来的亚太,恐怕只会离和平越来越远。 日澳这场外交“同框秀”,看似合作,实则对抗,摆明了是冲着中国来的。 从安全绑定,到公开指责,每一步都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他们要站队,而且是挑衅式站队,全球局势早已不是靠“抱团”能解决问题的年代,真正的和平,不在于谁先出手,而在于谁愿意坐下来说话。 这场“2+2”,或许敲响的,不只是外交的锣鼓,而是区域稳定的警钟。
日澳公开点名中国,联手反华,作出两大恶性挑衅举动。 9月5日,一场看似寻常的“
老阿七说史
2025-09-06 13:3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