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以前一直以为,欧洲人是靠自己努力,才过上那种神仙日子的,后来才发现,他们的高福利,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中国人掏钱“赞助”的。现在我们不想再当这个“冤大头”了,他们立马就慌了神,福利说崩就崩,原形毕露!这背后的故事,可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 走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或者慕尼黑的奢侈品街区,总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中国游客。他们排着长队,拎着印着醒目标识的购物袋,里面装着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包包、腕表、时装。 德国奔驰宝马的4S店里,中国顾客常常是主力军,那些闪耀着金属光泽的豪车,很大一部分最终驶向了中国的家庭和企业。 法国的香奈儿、爱马仕,意大利的顶级皮具,还有那些精密到令人咋舌的德国工业设备,比如西门子的医疗仪器、博世的自动化生产线,中国市场简直就是他们的“提款机”,源源不断地贡献着真金白银。欧洲企业财报上亮眼的增长数字,很多都离不开中国消费者的慷慨解囊和中国工厂的庞大订单。 这种依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过去几十年,中欧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制造业链条和旺盛的消费升级需求,而欧洲则凭借其百年积淀的品牌魅力、高端制造技术和精密工艺,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商务部发言人曾直言,在双方高层引领下,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仅仅2022年前十个月,双边贸易额就高达7114亿美元,中国稳居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欧洲的汽车巨头们,比如大众、宝马、奔驰,其全球销量中,中国市场占比常常超过三分之一,有时甚至接近一半。 中国消费者对“德系车”的偏爱,支撑着德国汽车工业的繁荣,也间接滋养了德国庞大的社会福利体系——那些优厚的失业救济、全民医保、免费教育,其资金池里,就有不少来自遥远东方的购车款。 欧洲人引以为傲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表面看是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深究其源,却有着复杂的支撑体系。有分析指出,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外的经济依赖之上。 一方面,北约的存在让欧洲国家得以大幅削减国防开支,将节省下来的巨额资金投入民生福利,而北约预算的大头,恰恰由美国承担,这相当于一种隐形的“供血”。 另一方面,更直接、更庞大的支撑,则来自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中国消费者对欧洲高端商品的狂热追求,中国制造业对欧洲先进设备和核心零部件的持续进口,为欧洲企业带来了滚滚利润,这些利润通过税收、就业等方式,最终转化为欧洲政府维持高福利的底气。 可以说,欧洲福利大厦的基石,有一部分是由中国市场的购买力默默夯实的。 然而,当这股强大的“赞助”力量开始显露出调整的迹象时,欧洲的紧张感便溢于言表。近年来,中国自身经济结构在转型,消费市场在升级,本土品牌在崛起,消费者对欧洲产品的狂热开始回归理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世界工厂”和“消费市场”,而是寻求在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推动更平衡的贸易关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曾公开表示,中国存在“扭曲贸易”和限制欧洲企业准入的问题,强调必须“再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这种“再平衡”的诉求,背后正是欧洲对中国市场依赖可能减弱的焦虑。一旦中国这个“提款机”的出钞速度放缓,或者转向其他供应商,欧洲企业的高利润将受到直接冲击,进而影响其国内的税收和就业,最终动摇高福利的根基。这种连锁反应,让习惯了优渥生活的欧洲社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寒意。 于是,我们看到,当中国开始更审慎地对待某些领域的合作,当中国消费者不再盲目追逐欧洲大牌,当中国企业开始在某些高端领域与欧洲对手同台竞技时,欧洲一些国家表现出的不再是自信从容,而是明显的慌乱。 他们急于通过政治施压、贸易壁垒等方式,试图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反应,恰恰暴露了其高福利模式背后隐藏的脆弱性——它并非完全建立在自身强大的内生动力之上,而是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持续输血。 当输血面临变数,福利的“神仙日子”自然也就难以为继,其“原形”便在这种压力下悄然毕露。这种微妙的变化,正在重塑着中欧关系的未来图景,也让世人更清晰地看到,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繁荣,其根基都值得细细掂量。
欧洲为什么那么有钱?连保加利亚这种不起眼的国家,人均GDP都能到1.6万美元。
【41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