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主席搬家,他的家非常简单,就一车行李,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次搬家动用了40个人,用了整整七天时间才搬完,期间还用了“三辆车”,一辆人力三轮车、一辆两轮小推车以及一辆木质独轮车。 为什么毛主席搬家能搬七天呢,因为他的书太多了,总共有94763册。 毛主席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但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没离开过书,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坚持读书。 直到临死前还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了7分钟。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毛主席从小就喜欢读书,少年时代,除了课本,他的父亲没有多余的钱再给他买书,他只能靠借书满足课堂外的需求。 而父亲也反对他读“太多”的书,加派了大量的农活给他,所以他只能靠挤时间读书。 正是少年时代的这种紧张生活,使他对读书机会格外珍惜。 后来,毛主席去了长沙求学,他就经常泡在图书馆读书,而且每天都会读到图书馆闭馆。 他后来形容自己在图书馆读书,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 但是父亲因为不同意他学习方式,断绝了资助,他没有办法,只好考取了不要学费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主席仍以自修为主,“从早至晚,读书不休”。 晚上学校规定的自习时间不够用,他回到宿舍继续攻读。宿舍吹号要熄灯了,他就自备一盏灯,坐在床上看书,有时通宵达旦。有一次掌灯失火,燃烧了同学蚊帐,毛泽东为此被学校记大过一次,但他并不在意,依旧秉烛夜读不误。 在学校读书期间,他依然没有钱买书,就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校内外的和私人的藏书。 井冈山斗争时期,因为毛泽东爱书,所以每次红军打下一个县城,他都要嘱咐战士们除了收集报纸外,还要设法收集一批图书。 行军过程中,毛泽东的行李精简了又精简,只有书仍用两个竹篓装着,派人挑到陕北。 毛泽东在延安通过种种渠道从国统区买了不少各类书籍,随着书的增多,也有了专人管理。 1947年撤离,别的东西丢了很多,书籍除一部分请马汉荣在绥德暗藏外,大部分书籍,特别是他加了注的,后来辗转几千里搬到了北平。 毛泽东搬到中南海后,玉泉山和中南海瀛台都曾有他的书,后来全部移到了中南海。 毛泽东的藏书室设在北房西侧的里间和西厢房靠北侧的两间房内,共有十多个大书柜,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空间。 1953年,他又用稿费做了好几个书柜,放在办公室和图书室。就连过厅里都放了书架,只有会客的沙发、吃饭的桌子上没有书。 毛泽东藏书是出于强烈的阅读兴趣。所以,他并不追求收藏本身的价值,如“古”、“珍”、“奇”、“特”,他的藏书中无宋版书也少明版书,他的藏书标准主要的一条是“齐全”。 他对已收藏的书非常爱惜,如当他发现一本线装书有老鼠咬过的痕迹时,就赶快叫人捉老鼠,他的秘书还特地弄来了一只猫。 终其一生,毛泽东同志和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 毛泽东晚年的秘书张玉凤以“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来形容主席晚年的读书生活。 有一次,毛泽东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起来。 人们爱用“读书破万卷”、“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博览群书和学识渊博,毛泽东应是当之无愧的。 他逝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达1万余种,近10万册。除此之外,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更不知几何。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都放着书。 他逝世后,中央成立了一个由多人组成的整理毛泽东藏书的小组,从制卡、分类、打号、贴签,到最后完成编制毛泽东藏书目录,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毛泽东的生命的确是在读书中度过的,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毛主席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是他的精神却是富有的。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建成后,有人曾给长沙市长写信:“毛主席40多岁下巴才有痣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