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不该亡的王朝,别的朝代都是衰落而亡,此朝却在“强大”中灭亡。俗话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之势,衰极必盛盛极必衰,当一个朝代发展到鼎盛之后,它会开始走下坡路,然后抵达灭亡之地。但纵观中国历史,有一个朝代,却是其中的例外。 这个例外的王朝是什么?它的灭亡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规律? 一个王朝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身上必然是千疮百孔,气数将尽。再强大的王朝,譬如大汉,譬如大唐,都是如此。 但是,有一个朝代却和这些王朝不尽相同。它到灭亡的时候,外在仍然表现出中兴的样子,看起来就像是在鼎盛中轰然倒塌的,这个朝代就是隋朝。 说起隋朝历史,它的光辉,从未被紧随其后的唐朝遮盖。甚至唐朝有不少政策制度,都延续了隋朝的精髓。 隋朝两位皇帝,历史上风评是褒贬不一,但两人的功绩确实显而易见。隋文帝杨坚就不用说了,这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兢兢业业,勤俭持家,给儿子留下了非常丰厚的家底。 至于隋炀帝杨广,他就复杂许多。杨广执政时代,隋朝东征西扩,疆域有所扩大,中央集权也有所加强,政治稳定看似坚不可摧。 但是,杨广的征战也并非全是胜利。他三次征讨高句丽的决定,就几乎耗尽了隋朝的元气。 高句丽对于隋朝而言,就是酣睡在枕头旁边的恐怖分子,要想实现天下大一统,杨广就非把他们灭了不可。但隋朝军队在高句丽手里吃了不少亏。 接连三次战争,隋朝虽然也有所收获,但损失同样惨重。人员死伤数十万,国库储备消减了一大半,就连民间也是怨声载道,纷纷声讨皇帝残暴。 可隋炀帝不在乎,他对于民心的把控,还是太过稚嫩。在他看来,强权可以征服一切,可以压下所有不和谐的声音。 在修建大运河的时候,他同样也秉持着这个原则。所谓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绝对不是虚言,隋炀帝治下的老百姓,成批成批的死在饥荒当中,死在强度过大的工程当中。 渐渐地,隋炀帝失去了民心。外表看起来,大家好像还是敬畏他,王朝的光鲜亮丽也还能维持下去。但内里,民众和他的文臣武将们,早已经不知不觉站在了他的对面。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然而那时候的隋朝,已经失去了这样的能力,以至于悄悄弥漫开来的腐朽,他们还没有察觉,但确实已经十分严重。 老祖宗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隋文帝让前半句话成为了现实,而隋炀帝则相当生动的印证了后半句话。所以,隋朝的灭亡其实也算是在意料之内。 隋朝的强大,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外强中干。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住内在的落魄,所以这栋大厦的倒塌,绝非突然,而是早有预兆。 参考资料: 《隋朝灭亡的原因》
617年,李密设“鸿门宴”杀死原瓦岗军首领翟让,亲信大将徐世勣被砍伤,单雄信下跪
【30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