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贾跃亭甩下122亿债务逃往美国,所有人都以为乐视要完蛋了,可八年后的

如梦菲记 2025-09-04 15:35:39

2017年,贾跃亭甩下122亿债务逃往美国,所有人都以为乐视要完蛋了,可八年后的今天,这家被戏称为“PPT造车鼻祖”的公司,不仅没倒闭,反而成了互联网圈的“神仙公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爆出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贾跃亭,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乐视创始人,在资金链断裂、债务高企的情况下,突然选择离开,远赴美国。   他留下的是高达122亿的债务和一个摇摇欲坠的企业,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断定乐视完了,股价的持续下跌,供应商的断货,债权人的围追堵截,员工对工资和社保的担忧,让这家公司一度看起来毫无生机。   事情的发展并不按常理出牌,按大多数人的经验,一个失去灵魂人物又背上巨额债务的公司,几乎注定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失败的标签,但在乐视,这样的预期并没有发生。   虽然创始人远走美国,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可400多名员工没有选择四散而去,而是自发留下来维持公司的运转,那一刻,外界已经不再关注他们,但他们却用一套不同寻常的方式让公司继续活下去。   公司没有现金,员工们先把大楼部分楼层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向外出租,稳定获得租金,影视版权成为他们真正的底气,比如《甄嬛传》,一部早年买下的剧集,居然在后来的岁月里持续带来数千万的收入。   虽然在巨额债务面前这点收入微不足道,但对于维持几百号员工的工资和社保来说,却是绰绰有余,就这样,在最艰难的时刻,靠着卖楼、靠着版权,乐视顽强地把公司撑了下来。   与此同时,那些债主们虽然心急如焚,却也无计可施,乐视真正值钱的资产几乎都已抵押,剩下的版权收入远不足以覆盖利息,更别提本金。   加上债权人之间缺乏合力,追讨过程陷入僵局,大家只好被迫接受“拖下去”的局面,这种微妙的平衡,反倒给了乐视苟延残喘的机会。   随着时间推移,乐视逐渐形成了一种在互联网行业少见的氛围,公司再也没有“老板”的身影,重大决定都由员工讨论决定,这种自治模式减少了内部矛盾,带来了更高的凝聚力。   更特别的是,公司彻底告别了互联网圈常见的“996”,甚至实行了每周4.5天的工作制,还给员工安排了十天的春节长假,没有绩效内卷,没有高压管理,工资和社保照常发放。   对比那些依旧在加班和竞争中打转的同行,乐视反而过上了让外界羡慕的“神仙日子”,就连他们自己也拿“欠122亿”的标签自嘲,这种坦然的姿态一度成为网络热点。   另一边,贾跃亭的处境完全不同,他在美国继续推动法拉第未来的造车计划,却一直未能真正实现量产,资金困难、交付惨淡、投资人质疑,这些伴随了他好几年。   2024年时,法拉第未来的季度交付甚至只有个位数,而亏损却以数千万美元计算,虽然他公开表示会努力挣钱还债,但现实却显得苍白无力,和国内乐视员工安稳的日子相比,他的世界更像是一场无尽的挣扎。   乐视和贾跃亭的反差,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一边是靠版权收入和共享办公维持下去的公司,日子过得平静甚至舒心;一边是拼尽全力却不断受挫的创业者。   很多留下来的员工对创始人有复杂的情感,有人希望他回来让公司再次腾飞,也有人担心他回来只会打破来之不易的安宁。   当然,这种日子也不是没有隐忧,版权收入能撑多久,是一个悬在头顶的问题,一旦这些作品失去市场热度,公司可能再难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虽然乐视在2025年初刚刚完成了债务重组,把还款期限延长到了2030年,每年只需支付一小部分利息,但这更像是缓刑,而不是彻底的解脱。   外界也在关注,这种以员工自治为核心的模式究竟能走多远,是长期的奇迹还是阶段性的权宜之计。   乐视的经历给行业带来不少思考,过去大家都习惯把成功归功于资本和老板的远见,但这家公司在失去创始人之后,反而在员工自治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让员工的生活更平衡,工作更稳定,这种路径或许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复制,但至少证明了另一种可能性。   八年的时间,让乐视从一个被普遍认定要倒闭的企业,变成了互联网圈的另类样本。   它不再是昔日的巨头,却活成了一家“神仙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保留了一份从容,就像他们办公室里那条横幅写的那样:活着,就有翻盘的可能。   信源:澎湃新闻——400多名员工过着没老板的神仙日子?乐视回应:基本属实

0 阅读:9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