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经销商再加价3、4万,桑塔纳最后的价格竟然直接高达20多万,但尽管如此桑塔纳在日后依旧很受大家的欢迎,而且还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款传奇车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的中国街头,还是一片自行车的海洋,人们上班骑的是永久、飞鸽,下乡靠的是拖拉机。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辆造型方正的德国轿车突然出现,它就是大众桑塔纳,这辆车的到来,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在中国汽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大众公司原本给出的价格是八万元一辆,这在当时已经不算便宜,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方代表开口就把价格抬到了十六万,之后再经过经销商的加价,最终落到消费者手里的价格超过二十万。 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四十元左右,换算下来,这辆车要四百多年的工资才能买到,二十多万元是什么概念呢? 那时候大米才一斤一毛八,这笔钱足够买下成山的大米,可即便如此,桑塔纳还是一车难求,排队、托关系都成了常态。 为什么一辆车会定得这么高呢?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那个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几乎没有成熟的零部件厂。 桑塔纳在引进的最初几年,九成以上的零部件都需要从德国运来,关税和运输费就是一大笔支出。 再加上当时安亭工厂的生产条件落后,工人们需要用手工把零件一一拼装起来,一辆车往往要耗费一个星期才能完成,这种效率和成本都决定了它的价格不会低。 更深层的考虑是,如果这种合资车价格太低,就可能直接压垮国内的汽车厂,把价格定高一些,不仅能保证项目长远的合作,也为国产汽车保留了发展空间。 尽管如此,市场的反应却异常火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出租车公司成了第一批大客户,对于刚刚出现的万元户和先富起来的人群来说,能开上一辆桑塔纳,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有人甚至为了能买到车,不惜托人找关系,交了申请表也要等上几个月,那时开着桑塔纳出门谈生意,往往会被认为更有实力,成功率都能高出不少。 桑塔纳之所以受到欢迎,还有它自身的硬实力,相比国内老旧的车型,这辆德国轿车开起来平稳,油耗低,座椅舒适,不容易坏,对于中国道路条件复杂的情况来说,它的耐用性更是难得。 出租车公司很快看中了它的优势,批量采购,把它作为营运主力,街头很快多出了成排的桑塔纳出租车,也让普通人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款车。 桑塔纳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一辆车,德国大众带来的不仅是整车,更是一整套先进的生产理念和质量标准,中方工人通过与德国专家并肩工作,从螺丝钉到发动机逐步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国产化率不到百分之十,几乎所有零件都要依赖进口,经过多年的努力,工程师们拆解零件反复研究,逐步掌握了焊接、电路和发动机等核心工艺。 到九十年代,国产化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关键零部件可以在国内生产,整车成本大幅下降。 这种转变不仅让桑塔纳的价格逐渐亲民,也为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上汽大众成为样板后,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等合资企业陆续成立,合资模式逐渐推广开来。 更多的零部件厂出现,供应链一点点建立起来,中国工人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提高。 从1983年第一辆试装车下线,到2012年停产,桑塔纳家族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五百万辆,它长期占据着出租车和公务车的主流地位,也成为无数家庭的第一辆轿车。 对于很多人来说,桑塔纳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拥有汽车的可能,也让中国的汽车工业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回过头来看,二十多万元的高价曾让人咋舌,但正是这一步,使中国在汽车产业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那不仅是买一辆车,更是买来了技术、买来了管理经验,也买来了未来几十年的产业基础。 桑塔纳的传奇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它承载的时代意义,它告诉人们,改革开放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落在生产线上的努力。 从八万到二十万,这个跨度看似离谱,却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个起点,今天的街头,桑塔纳已经不再是主角,但它留下的印记还在。 那段历史提醒人们,正是从这辆车开始,中国才真正迈出了向汽车大国转型的关键一步,它是一款车,更是一种象征,见证了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脚步。 信源:上游新闻——1972-2018,纵观中国汽车进口发展变迁
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
如梦菲记
2025-09-01 11:35: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