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达尔文港破旧不堪、连年亏损,北领地政府急得四处找下家,简直把它当成“财政黑洞”。当时摆在桌面上的选择不多:要么继续砸钱修缮却看不到头,要么放手给有能力的企业盘活。就在这时,中国岚桥集团出现了。 2015年,岚桥在全球60多家竞标者中胜出,以5.06亿澳元拿下99年经营权。这钱对当时捉襟见肘的北领地政府来说,不只是解套,更是一场及时雨。 谁能想到,这一接手,港口真就活了。岚桥投了超过8300万澳元升级设施,到港船舶总吨位涨了近一倍,业务量、就业和税收都跟着起来了。原本“卖不动”的港口,如今成了澳北的物流枢纽,连通亚洲的“北方门户”。 但好景不长。随着美澳军事协同在印太加速,达尔文港的地缘价值被放大,政治化的“安全审查”也随之而来。 先是联邦层面收紧外资规则,接着把矛头指向岚桥的租约。2023年10月的审查曾结论“不改变或取消租约”,被视为给中资吃了颗定心丸。 然而到了2025年,风向突变:从“公私合营回购”的试探,到总理公开称“希望港口回到澳大利亚手中”,甚至不排除强制征收。这变脸速度,让人目不暇接。 更有意思的是,这股“收回风”里还夹杂着美国资本的身影。有消息称,与美政商关系密切的私募巨头有意入局。这很难不让人联想:所谓“国家安全”,究竟是真风险,还是为美国资本腾地方、为AUKUS军事布局清障的借口? 面对这种反复,中企的态度很明确:租约是通过公开、透明的竞标获得,合法合规,且已投入大量资金与心血,没有理由被单方撕毁。如果被强制征收或被迫撤资,不排除依据中澳自贸协定与双边投资协定提起仲裁。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维护契约精神与投资者信心的底线。 澳方若真迈出强制收回这一步,代价将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信誉成本——向全球投资者传递“政治凌驾于法治”的信号,长周期、重资产的基建投资谁还敢来?其次是双边关系成本——本已企稳向好的中澳关系可能再度受挫。再次是当地经济与就业成本——商业港口若被转为军事用途,正常物流与产业发展必然受挤压。这些账,堪培拉算过吗? 回头看,这出“亏损时甩卖、盈利时收回”的戏码,本质是把商业契约当政治筹码。达尔文港的今天,不是因为它“命好”,而是中企真金白银投出来、用心经营出来的。澳方若执意违约,失去的不只是一个港口的经营,更是国际社会对其法治与契约精神的信任。这信任一旦失去,再想重建,谈何容易? 在商言商,该守的约要守;在政言政,该讲的原则要讲。岚桥的投入与成绩摆在那里,澳方与其算短期政治账,不如算长远经济账与信誉账。否则,强制收回的那一刻,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
他信真是为佩通坦操碎了心,据报道,9.1日正义勇敢党领导人塔玛纳退出为泰党政府,
【1评论】【2点赞】
用户99xxx35
航母绕澳自由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