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阅兵,大受震撼。以前只知道传说中有个东风41可以分导弹头攻击,那么猜测可能有东风51,但是刚才仔细看了下,不是51,就是61,这是个什么性质的还真不清楚,以前没听说过。 刚刷完阅兵直播,整个人都懵了,不是惊讶,是实打实的震撼! 以前咱们军事爱好者圈子里流传着一个“传说”,东风-41已经够强了,能分导多弹头、跨洲际打击,谁敢惹?但这次,不好意思,传说被刷新了,出现的不是猜想的东风-51,而是从来没曝过光的东风-61! 这名字一亮相,全场寂静了三秒。 啥是东风-61?目前官方还没详细解读,但光从外观和方阵编排来看,绝不是简单升级。 它意味着更远的射程、更精准的制导、更难以拦截的多弹头能力!外媒记者席那边一阵骚动,镜头全怼着拍,我估计特朗普看到这儿得默默把手头的简报捏成一团。 但这还不是最杀招的,真正让我后背发麻的,是整场阅兵中如潮水般涌过的无人作战体系! 从侦察无人机、蜂群攻击机,到地面无人战车、后勤机器人,种类多到眼花,这不是单点武器的突破,而是一张覆盖全战场的智能网络,也就是说,未来战场上可能真的不需要“人”正面硬刚了。 你想想,这套系统背后意味着什么? 第一,它打得起、耗得起,无人机不是有人战斗机,成本低、量产能跟上,第二,指挥系统高度AI化,反应速度远超传统作战模式,第三,别人学不来,不是因为技术有多神秘,而是因为没有像中国这样完整的工业链和产能支撑! 美国不是没搞无人机,特朗普这两年也在大力推进“无人舰队”计划,但他们遇到的问题很现实,供应链断裂、制造效率低下、集成测试缓慢。 而我们呢?从硬件到软件,从芯片到总装,全部自主可控,真要下饺子,速度能让对手倒吸冷气。 再看欧洲,基本还停留在“要不要跟”的讨论阶段,更别说俄罗斯了,现在他们的军工体系还在吃苏联老本,无人机水平差距明显拉大。 这次阅兵传递的信号再清楚不过,中国军事科技已经不是在追赶,而是在定义下一代作战方式。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无人化不只是一个武器选项,它是战争形态的根本转变。 以后战场上的优势,不再只看谁家坦克多、飞机猛,而是看谁的数据链更智能、谁的无人装备更协同、谁的产能更支撑得起消耗。 而这恰恰是咱们最足的底气,中国制造+中国智造。 回头再看那枚突然现身的东风-61,我觉得它更像一个宣言,战略威慑我有所保留,常规作战我已有颠覆性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示的无人装备中,出现了多款可执行跨域协同任务的型号。 比如那款低空突防无人机,不仅具备隐身特性,还能与地面无人战车实时共享目标信息,这种“空中盯梢、地面补刀”的配合模式,以往只在科幻片里见过。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后勤保障机器人方队,它们不像战斗单位那么炫酷,但懂行的人都知道,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能在复杂地形自主运输物资、抢救伤员,这意味着前线持续作战能力将获得质的飞跃。 反观美国,虽然今年初宣布了“复制器”无人机计划,说要大规模部署低成本自主武器,但雷声大雨点小。 国会吵了半年预算,到现在第一批采购合同还没签完,欧盟更尴尬,六月份刚搞了个“无人系统发展路线图”,结果被媒体发现里面用的还是三年前的技术指标。 俄罗斯倒是展示过一款“猎人”无人机,但阅兵式上始终没见实战部署,军事分析师普遍认为,他们的主要问题不在设计,而在电子工业和芯片领域被卡了脖子,无人机飞控系统严重依赖进口部件。 所以说,这次阅兵最狠的不是展示了某件超级武器,而是秀出了一整套完全自主、可快速扩产的作战体系。 东风-61负责战略兜底,无人机群负责常规碾压,这种组合堪称现代国防的“双向保险”。 别忘了,现在已经是2025年,五年前很多人还觉得无人战争很遥远,今天我们已经把它变成了阅兵式上的整齐方阵。 这种推进速度,恐怕连西方最激进的情报机构都没完全预料到。 军事实力从来不只是为了打仗,更是为了不打仗。 咱们发展这些装备,本质上是为了让某些人冷静冷静,坐下来好好说话,毕竟真理总是在大炮射程之内,而和平往往建立在实力平衡之上。 你们觉得,这场阅兵之后,国际军事格局会怎么转向?
空中雷霆,“北京重锤”!“惊雷-1”全球唯一空基核导弹震撼亮相!9.3阅兵中
【11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