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夫妻因买不起城市里的房子,于是花了3万元,购买了一村民的民房,这事儿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了。这对夫妻是从四川来北京打工的,好像是因为孩子身体不好,得在北京看专家。那时候城里的房价想都不敢想,俩人就琢磨着在郊区找个落脚的地方,能有个家就行。当时顺义柳村那一片还挺偏的,他们看中的这个院子,据说有五百多平,就是房子破了点,原房主姓于,急着用钱,就开了个三万块的价格。 当时双方挺痛快的,找了中间人写了个协议,钱一交,这事儿就算定了。夫妻俩搬进来后,花了不少心思收拾这个家。听邻居说,他们把漏雨的屋顶给翻修了,院子里种上了果树和蔬菜,里里外外都弄得特别干净,跟原来那个破院子完全是两个样。这么一住,就住了快十年,儿子也慢慢长大了,跟村里的人都处得跟一家人似的。 日子就这么过着,谁也没想到原房主会找上门。大概是2010年前后,村里开始有风声说要发展,可能会拆迁。那个姓于的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了消息,突然就跑回村里,找到这对夫妻,说当年那个合同不算数,农村宅基地不能卖给外地人。他要把三万块钱退回来,让夫妻俩把房子还给他。 这家人肯定不干啊,住了快十年的家,投入了那么多心血,怎么能说还就还。两边谈不拢,姓于的就把他们告了。这官司打下来,结果也挺有意思的。法院最后说,这个买卖合同确实是无效的,因为政策不允许。但考虑到这对夫妻已经住了这么久,而且对房子进行了翻修和扩建,是有贡献的,就判原房主得补偿他们八十万的损失。 这八十万在当时也不算小数目,原房主虽然不乐意,但也没办法,这事儿就暂时这么过去了。夫妻俩也觉得,虽然合同无效,但法院至少认可了他们的付出,就继续安安稳稳地住着。又过了几年,到了2016年,拆迁的消息正式下来了,全村都贴了公告。大家一算,他们家那个院子,按政策能分到四套安置房,外加两百多万的现金,总价算下来超过一千万。 这下原房主彻底坐不住了。一千多万的拆迁款,他觉得自己一分钱都拿不到,简直亏大了。这次他闹得更凶,直接跑到拆迁工地上堵门,不让人家施工,指名道姓说这房子是他的,拆迁款必须全部给他。夫妻俩也是愁得不行,补偿协议都不敢去签,就怕他再整出什么事来。 事情闹得挺大,后来村里和街道都介入了。找了专门的调解员,把两家人叫到一起谈。法律援助的律师也来了,把里面的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律师的意思大概是,合同虽然无效,但主要过错在于当年卖房的原房主,毕竟是他主动违背了诚信原则。买房的夫妻住了这么多年,对房子增值有巨大贡献,理应占补偿的大头。 来来回回拉扯了好几个月,最后总算谈妥了一个方案,就是拆迁款按比例分。好像是这对夫妻拿七成,原房主拿三成。具体下来,就是安置房全归夫妻俩,他们再从二百多万的现金补偿里,凑了三百来万给原房主。虽然心里也觉得有点憋屈,但为了赶紧把事情解决了,过上安生日子,夫妻俩还是同意了。 签完协议后,原房主拿着钱就走了,再也没出现过。听说那家人后来也用这笔钱在别的地方买了房,也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而那对四川夫妻,总算在北京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几套新楼房,这二十多年的辛苦和折腾,也不知道到底算值还是不值。
1950年,佤族头人拉勐被邀请到北京观礼,主席一见到他,就问:“听说你们佤族有
【40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