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出资1000大洋邀请爱因斯坦来华,然而,爱因斯坦却对酬

万象快报侠 2025-09-03 23:33:46

1922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出资1000大洋邀请爱因斯坦来华,然而,爱因斯坦却对酬金不满,他希望北大将1000大洋提高到1000美元,对于这一要求,蔡元培犹豫了。 “这钱不够啊,怎么办?”蔡元培看着爱因斯坦提出的酬金要求,眉头紧锁。彼时,爱因斯坦来华开讲座的的酬金随着诺贝尔奖的公布水涨船高,可这个酬金却让蔡元培哭了脑筋。 1000美元在当时相当于6140块中国大洋,这笔钱足够在北京买下好几套四合院。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月薪600大洋,这意味着他要不吃不喝工作十个月才能凑够这笔钱。而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通常在300大洋左右,1000美元相当于普通教授近两年的收入。 爱因斯坦的要求并非毫无道理。1920年代初,他正通过环球讲学筹集资金,同时期美洲大学给出的讲学酬金确实高于这个数额。而且当时德国马克贬值严重,作为犹太裔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确实需要资金保障家庭生活。 蔡元培没有轻言放弃。他立即联系了梁启超等学者,最终通过“讲学社”筹足了1000美元。但由于当时国际通信不便,信件往来需要数周时间,这个回复迟迟未能传到爱因斯坦手中。 在此期间,爱因斯坦在日本苦等五周未获回复,加上一位自称“斐司德博士”的神秘人士在日本与他接触并试图压价,最终使他误以为中方放弃邀请。 尽管爱因斯坦最终未能来华,但这段往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尝试邀请世界顶级科学家来华讲学,展现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开放胸怀和追求科学的决心。 1922年12月,爱因斯坦从日本返回欧洲时再次经过上海,虽然只停留短短两天,但仍在南京路散步时被中国学生认出,留下了一张著名的合影。 这段经历折射出当时中国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现实困境。一方面财力有限,难以支付国际顶尖学者的酬金;另一方面通信不便,容易产生误会。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中国知识界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精神。 蔡元培们深知,要让积贫积弱的中国赶上世界步伐,必须直接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思想。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百年往事,不应简单理解为“爱因斯坦嫌钱少”。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学术国际化的艰难起步,也映衬出今日中国科研实力的腾飞。 现在我国不仅能轻松邀请诺贝尔奖得主来访,更自主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在量子通信、航天科技等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蔡元培先生的遗憾,终由后人圆满。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科学交流需要实力支撑,但更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追求。让我们铭记前辈学者的努力,在新时代继续推动科学交流与合作,让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 只要我们保持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重重误会成蔡元培“最大遗憾”》 文|何夕 编辑|史叔

0 阅读:140
万象快报侠

万象快报侠

如侠般快,送达万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