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当急报传入紫禁城,朱瞻基轻叹一声:“二叔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自幼便显露桀骜本性,不爱读书却嗜武好斗,朱元璋在世时便对这个孙子颇为反感。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高煦的人生迎来转折。 彼时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诛齐黄” 的借口起兵,长子朱高炽因体胖不便随军,奉命留守北京稳固后方;朱高煦则率领精锐骑兵冲锋陷阵,成为燕军阵前锋利的尖刀。 在四年战乱中,朱高煦多次拯救朱棣,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次,战后朱棣抚着朱高煦的肩膀,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吾老矣,汝当勉力,世子多疾。” 朱棣登基后,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定于偏远的云南。 接到封地诏令的朱高煦暴跳如雷,拒不前往就藩,反而借着跟随朱棣巡视北京的机会,赖在身边不走。朱棣念及父子情分,最终破例允许朱高煦留居南京。 此后,朱高煦野心愈发膨胀,不断索要兵权,获准增加护卫,麾下人马超过其他藩王。 手握兵权的朱高煦,开始明目张胆地针对哥哥朱高炽。 永乐八年,大臣解缙因公务入京,顺路拜见朱高炽后离京,朱高煦向朱棣进谗言,诬陷解缙 “趁皇帝北征,私会太子,图谋不轨”。朱棣震怒之下,将解缙打入诏狱,最终解缙被冻死于雪地之中。 永乐十一年,朱棣命黄淮、杨溥等东宫官员辅佐朱高炽监国,次年朱棣回京时,朱高炽派去的迎接使者因暴雨耽搁半日,朱高煦又趁机挑拨,称 “太子怠慢君父”,朱棣当即下令将黄淮、杨溥等东宫官员下狱,这一关就是十年。 后来,朱棣见朱高煦迟迟不肯就藩,便下令将其封地改为青州,并在当地修建汉王府,他尽快前往。 可朱高煦依旧抗命,还抱怨:“青州贫瘠,不足以容我!” 朱棣意识到朱高煦心怀不轨,多次严令他启程,朱高煦却阳奉阴违,暗中挑选军中精锐充实自己的护卫,还招募了三千名无籍私兵。 这些私兵在城外劫掠百姓,兵马指挥使徐野驴依法抓捕时,朱高煦竟亲自带人闯入官府,用铁瓜将徐野驴活活打死。 徐野驴被杀引起朱棣的震怒,在朝堂上当众斥责朱高煦,下令剥去他的王爵衣冠,将其囚禁于西华门内,甚至准备将他废为庶人。 这时,太子朱高炽跪地痛哭,恳求朱棣从轻发落。朱棣终究心软,只下令撤去朱高煦的两队护卫,将其部分党羽处死。 永乐十五年,朱棣为断绝朱高煦的夺嫡念头,将其封地改至乐安州,并派重兵 “护送” 他前往就藩。 朱高煦在乐安王府中秘密打造兵器库,联络旧部,还派人潜入京城,监视朝堂动向。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病逝,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煦为了安抚朱高煦,赏赐金银万两,增加年俸,还将朱高煦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他儿子均封为郡王。 朱高煦心中却并未感激,反而认为朱高炽 “懦弱可欺”,谋反的决心更加坚定。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突然病死,太子朱瞻基此时正在南京处理事宜,得知后立即启程返京。 朱高煦认为这是夺取皇位的绝佳时机,他在朱瞻基返京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准备将其截杀。可朱瞻基早已察觉二叔的野心,暗中改变路线,昼夜兼程赶回北京,顺利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即位后,对朱高煦依旧采取安抚政策,可他的宽容,在朱高煦眼中却成了 “软弱”,几个月后,朱高煦终于撕破伪装,在乐安举兵反叛。 叛乱消息传来,朱瞻基起初仍想和平解决,派使者前往乐安劝降。可朱高煦却在府中部署重兵,自己面南而坐,以帝王自居,当着使者的面怒斥:“先帝以金帛诱我,今上以软弱欺我!速令夏元吉等奸臣来此领死,否则我将率军直捣北京!” 事已至此,朱瞻基下定决心平定叛乱,以阳武侯薛禄为先锋,自己亲率主力随后跟进,短短三日便完成出兵准备。 朱高煦原本以为朱瞻基 “懦弱无能,必不敢亲征”,可当亲征大军抵达乐安城下的消息传来,他顿时慌了手脚, 叛军本就是临时拼凑,得知皇帝亲征后,军心涣散。 朱高煦见大势已去,派人向朱瞻基求和获取同意后,出城投降。 朱瞻基并未处死朱高煦,而是将他及其家人押回北京,囚禁于西安门内的 “逍遥城”。 跟随朱高煦谋反的王斌、朱恒等主要人员则被处死;天津、青州等地响应叛乱的几百名大小官员被斩首;纵容叛军的一千多人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可被囚禁的朱高煦依旧不知悔改,后来,当朱瞻基前往 “逍遥城” 探视时,朱高煦竟趁其不备,伸脚将朱瞻基绊倒在地。 朱瞻基震怒之下,下令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朱高煦神力惊人将铜缸顶起欲冲撞朱瞻基, 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四周点燃木炭,最终朱高煦被活活烤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妻子韦氏及诸子也都被处死,曾经显赫一时的汉王一脉就此覆灭。
隆庆元年,权倾天下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病死,新皇帝下令清算抄家,然而,当御史们急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