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3日上午,记者铮石看见在南河滩,鲁中八路军100多把刺刀对日军1

史面的楚歌 2025-09-03 07:20:30

1944年9月3日上午,记者铮石看见在南河滩,鲁中八路军100 多把刺刀对日军100多把刺刀,只一个回合,十几名日军便倒下死去,20分钟后,又有40多名日军被刺倒,岗田健大尉挥刀砍杀,侯英俊和战士韩震等迎上前来 咱们今天接着说1944年9月3日南河滩那场白刃战。先说说打头的侯英俊,他是鲁中八路军某连的副排长,左手腕上有一道疤,是年初反“扫荡”时被日军子弹擦的。 这道疤跟着他过了大半年,洗衣服时磨得疼,但他总说“这是活着回来的记号”。 出发前一天,他在村头老槐树下遇见新兵小周。小周才16岁,半个月前才扛着红缨枪来参军,刺刀把儿上还留着新刨的木茬子。 侯英俊摸出怀里揣的两个烤红薯,塞给小周一个:“趁热吃,一会儿到了河滩,别慌。” 小周捧着红薯直搓手,红薯皮上的焦渣蹭在他新军装的领口,他说:“副排长,我...我刺刀还没怎么使过。”侯英俊拍了拍他后背:“跟着我,有我在呢。” 谁知道这一“跟着”,就撞上了硬仗。南河滩的晨露还没消,日军的刺刀就顶过来了。 带头的岗田健大尉,当地人都听过他的名号——练了十年剑道,莱芜打仗时用军刀砍伤过三个八路军。 那天他冲在最前头,刀刃上的露珠被血一溅,像撒了把碎玻璃。侯英俊盯着他脚步,稳得像钉在地上的树桩,心想着“这小子仗着剑道耍威风呢”。 侯英俊没硬接。他侧身一闪,左手像铁钳似的扣住岗田手腕,右手的刺刀顺着对方小腹直捅进去。 这招是老班长教的:“日军刺刀长,咱贴紧了打,让他刀使不开。”老班长走的那天,攥着他的手说“保住自己,护住兄弟”,这话他在心里念了三年,今儿个总算用上了。 旁边的韩震比侯英俊小两岁,原先是炊事班的。战友总笑他“锅铲比枪顺溜”,可这会儿没人笑了。 他端着刺刀扑上去,刀尖扎进一个日军胸口,那日军的军刀也划开了他的胳膊。 血顺着蓝布袖子往下淌,韩震咬着牙没吭声,拔刺刀时还抬腿踹了另一个想偷袭侯英俊的日军。 后来记者铮石写,韩震那天杀红了眼,刺刀捅弯了用枪托砸,枪托断了就抱着日军在地上滚,衣裳撕得稀巴烂,脸上全是泥和血。 这场拼刺刀打了整整40分钟。河滩上的沙子本来是浅黄的,这会儿被血泡得发暗,踩上去黏糊糊的。 侯英俊扶着韩震坐在石头上,才发现自己的刺刀卡在岗田肋骨里,拔出来时带着碎骨渣,刀身上还挂着几缕布丝——应该是岗田军装上的。 小周哭着跑过来,脸上又是血又是沙,手里攥着半截断刺刀:“副排长,我...我捅着了一个!” 侯英俊摸了摸他的头,刚要说话,就看见山头上晃动着一片人影,是老百姓来了,扛着锄头、挑着担子,其中有个穿蓝布衫的女人,手里提着双新布鞋,正是小周的娘。 要说这仗为啥打得这么狠?1944年的鲁中,日军早没了头几年的凶劲,可他们仗着剑道训练,觉得“武士道”能吓住八路军。 可他们不懂,八路军的刺刀拼的不是花架子,是一股子气——侯英俊怕小周受伤的气,韩震怕战友倒下的气,小周娘提着布鞋赶来的气,是所有老百姓盼着把侵略者赶出去的气。 岗田这类军官,把士兵当棋子,拿“武士道”当幌子,这样的队伍哪能赢?后来有人问侯英俊,拼刀时怕不怕? 他说:“怕啊,家里老娘还等着我回去收麦子呢。”可他更怕,要是自己往后退一步,小周、韩震,还有山头上那些扛锄头的老百姓,都得遭罪。这股子怕,最后变成了攥刺刀的劲儿。 韩震胳膊上的伤养好后,没回炊事班。他找到连长说:“锅铲能做饭,刺刀能护人,两样都得会。”连长拍着他肩膀笑:“行,往后你就是战斗班的了。” 这场南河滩白刃战,后来被写进鲁中八路军的战史。 不是因为杀了多少日军,是因为它让所有人明白:当普通老百姓被逼到份上,当他们为了护着身边的人拿起武器,那股子劲儿,连钢铁都能啃动。 日军的刺刀再快再利,扎不穿中国人的硬骨头;他们的“武士道”再唬人,比不过老百姓护家的心。

0 阅读:167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