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回家吃饭,夹起一筷子菜,突然惊呼:“别吃,拿去化验!”,谁知,

沈言论世界 2025-09-02 13:35:41

1964年,钱学森回家吃饭,夹起一筷子菜,突然惊呼:“别吃,拿去化验!”,谁知,化验结果出来后,全家惊呆了,竟然有剧毒。   当时钱学森刚回国不久,正承担中国核计划的关键研发工作。他的回国本身即是一段艰难历程:自1949年起他便试图返回祖国,但因美国海军次长所谓“一个钱学森等于五个师”的评价,遭到美方长达数年的限制自由和监禁,直至1955年才通过外交谈判得以归国。   归国后,他迅速主导了国防航空工业的建立和“两弹一星”项目的推进,这使得他成为某些外部势力的重点目标。   投毒事件发生后,调查人员迅速锁定两名嫌疑人:传菜员和私人厨师。经排查,传菜员嫌疑被排除,而厨师在审讯中承认,自己因家人被不明身份人员威胁而被迫投毒。   另一种说法则指出,厨师与一名菜贩子勾结,在食材中隐藏了氰化钾容器。尽管细节略有差异,但共同指向了外部势力通过胁迫内部人员实施暗杀的企图。   周总理对此事高度重视,亲自指示加强安保措施。此后,钱学森的安保级别全面提升:不仅配备了专职食品检测专家段恩润团队,还有警卫员习九勃负责日常安全巡查和外出护卫。   毛主席更指示设立大型冰箱以保存每日饭菜残渣供查验。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科学家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当时国际斗争的严峻性。   值得注意的是,投毒手段的选择并非偶然。氰化物具有苦杏仁味,但易被浓烈调料掩盖。涉事厨师或因紧张导致剂量过大或操作失误,未能完全掩盖气味,这才被钱学森察觉。   若投毒成功,中国尖端国防研发进程或将受到严重影响。所幸,钱学森的专业警觉性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体遇险的插曲,更折射出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钱学森归国后,国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但外部干扰始终存在。   科学家们一面攻坚技术难题,一面应对潜在威胁。然而,正是这种背景下,中国于1964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标志着国防实力的重大飞跃。   回望这段历史,钱学森的经历既是对科学家价值的印证,也是对国家保护关键人才措施的考验。   他的警觉性救了全家,而国家的层层防护则确保了他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此事也提醒我们,科技进步往往伴随无形战线的斗争,而科学家的安全与国家的安全密不可分。 素材来源:钱学森归国的故事,变成了“一堂课” 2025-05-29 21:24·中国青年报

0 阅读:244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