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档复盘#:电影票房“逆袭”意味着什么?】#2025暑期档电影口

这里是美国 2025-09-02 11:23:08

【#2025暑期档复盘# :电影票房“逆袭”意味着什么?】#2025暑期档电影口碑# 今年暑期档日前正式落幕,票房等相关数据也新鲜出炉。截至8月31日,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超119亿元,观影人次超3.2亿,推动本年度的总票房突破400亿元(含海外市场),观影人次超9.13亿,超过去年同期。其中《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分列暑期档票房前三,国产电影以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强势领跑。

在#2025暑期档# 开始前,外界其实对暑期档影片的表现缺乏信心。一方面,由于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116.43亿元,全年总票房仅约423亿元,且票房严重依赖《抓娃娃》等少数头部影片。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或发行问题,几部五一档和暑期档早期上映的高热度、高预期的电影遭遇口碑和票房滑铁卢,还有一些高关注度的影片宣布延迟上映,直到6月底仍未公布上映日期,进一步令档期前宣传热度遇冷。而6月至7月初略显冷清的票房与上座率数据,也仿佛印证了这种预期。

但事实证明,观众不会辜负好电影,好电影也一定能把观众请回电影院。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2025年暑期档影片做到了“高口碑”与“高票房”的正向联动。《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豆瓣评分均超过8分,口碑的释放进一步带动了评分和票房的逆跌,《F1:狂飙飞车》甚至在首日仅1220.37万票房的颓势下,凭借口碑发酵一路逆跌,目前累计票房已达4.29亿元。同时,行业对头部影片的依赖也得到明显缓解。档期内共有19部影片票房破亿,3亿至10亿元区间的“腰部”影片达10部,占整体票房41.5%,票房分布更加均衡。这都充分证明,大制作的资本投入、流量明星与商业元素的堆砌等手段,已不能左右观众的选择。电影的艺术与商业、表达与市场在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投票”中取得了新的平衡。

为什么在不被看好的环境下,暑期档电影出现了口碑的集体“逆袭”?从内容角度分析,今年暑期档电影有一个突出特点——“现实感”。且这种对现实的映射并没有局限于现实题材,无论是历史电影《南京照相馆》,还是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又或者古装喜剧电影《长安的荔枝》等,都避开了历史英雄的宏大叙事,将关注点放在“小人物”身上,将“现实感”深度嵌入电影角色的设计与剧情走向中。通过巧妙融入“现实感”,导演与观众在封闭、黑暗的影院空间中实现了跨越时空、超越类型的情感共鸣和共振,让观众不是“图一乐”“看热闹”,而是在笑过哭过、离开影院后有回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良好观影体验。这也是暑期档留下的宝贵经验。

数据上看,上一次截至8月31日总票房超过400亿元还是2023年,但今年票房指标已不足以代表电影的生命力。作为情感浓度高、爆发性较强的一种文化形态,电影是打造高质量的IP源泉。越来越多的制作方意识到,相比票房,版权与授权经济才是持久收益的源泉,但受限于优质IP不足、管理不完善等短板,国内授权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近年来,“流浪地球”“哪吒”等优质IP不仅打开了市场,还闯出一条日渐成熟的版权衍生产业链条,这在今年暑期档电影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浪浪山小妖怪》为例,凭借“前置版权开发”,该片在故事框架阶段就融入了版权开发意识,衍生品开发与电影制作的同步进行,电影还未上映就与30多个品牌达成合作,推出800多种产品,以及游戏联动、线下展览、主题闪光餐厅等场景化娱乐项目。此外,跨界联名的风潮和“谷子”经济的热度,也给予电影从业者灵感,帮助电影在融合中不断突破边界。这客观上也反向为电影IP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进一步巩固了电影在文化消费中的核心地位。

可以说,今年的暑期档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而在票房之外,电影产业的内在结构性变化更令人欣喜。未来行业应延续这一趋势,持续深耕内容、完善行业生态,推动产业在品质与活力中长久发展。(《环球时报》9月2日文章,作者孙俨斌为北京电影学院讲师)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这里是美国

这里是美国

环球网美国记者站,做有高度有态度的美国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