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真是愚蠢的可爱,当他被司马懿囚禁在家中断粮的时,他向司马懿借粮,司马懿随后满足了他的要求,送去了粮食。
高平陵之变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将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托付给宗室重臣曹爽与大将军司马懿共同辅政。
此举为日后朝堂斗争埋下伏笔。
两位辅政大臣表面和睦,实则暗中角力十余年,最终引发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政治地震。
曹爽出身曹氏宗亲,凭借宗室身份与司马懿平起平坐。
但他深知自己军事才能不及司马懿,遂采取"捧杀"策略逐步削权。
先是以尊崇名义加封司马懿为大司马,旋即借"风水不利"为由改授太傅虚职,使其脱离军事实权。
同时重组京城防务体系。
命弟曹羲掌控禁军精锐中领军,三弟曹训接管御林军,外甥夏侯玄任中护军执掌武官选拔。
这种人事安排形成对中枢与禁卫的双重把控,将司马懿彻底架空。
身处权力旋涡中心的司马懿展现出非凡隐忍。
面对曹爽集团连番施压,他佯装年迈多病,甚至故意在使者面前上演"昏聩"戏码。
暗地里却令次子司马师秘密招募三千死士,这些精锐平日散居洛阳郊外,战时可迅速集结。
正是这支隐蔽力量,成为日后政变的核心资本。
历史学者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指出,司马懿集团通过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体现出卓越的政治韧性。
矛盾激化始于曹爽集团擅权乱政。
其心腹何晏等人强占田产、罢黜异己,连太尉蒋济都遭排挤。
公元244年曹爽强行伐蜀,反被蜀军阻于兴势山,致十万大军粮草不济。
此举引发朝野强烈不满,司马懿趁机派使者联络朝中元老,逐渐形成反曹联盟。
次年曹爽命李胜试探司马懿,见其举止乖张、言语错乱,认定对方已无威胁,遂放松戒备。
政变爆发于公元249年正月初六。
曹爽兄弟陪同幼主离京祭陵时,司马懿突然关闭洛阳城门,率兵控制皇宫。
关键细节显示其周密计划。
长子司马师率死士夜袭武库,次子司马昭封锁司马门,三子司马孚牵制郭太后。
值得注意的是,曹爽府邸卫队曾与司马师死士遭遇,幸得守将孙谦临阵倒戈方化解危机。
这些细节印证司马懿多年来在禁军安插眼线的布局。
政变后司马懿违背"只夺兵权不害性命"的承诺,以谋反罪诛杀曹爽三族。
蒋济等保人因愧疚相继离世,史载蒋济"发病卒"实为忧愤而终。
这场血腥清洗使曹魏宗室彻底丧失反抗能力,为司马氏代魏奠定基础。
后世史家评述,曹爽败亡不仅因权术不及司马懿,更因其缺乏政治敏锐性。
当权者本该时刻警惕潜在威胁,却沉溺享乐致大权旁落。
值得玩味的是,司马懿装病期间仍令长子每日研习《孙子兵法》,次子统领死士操练阵法。
这种表面退隐实则备战的状态持续近十年,展现出超凡的战略定力。
而曹爽集团虽掌控实权,却将精力耗费于土地兼并、排除异己,终致众叛亲离。
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证明。
政治较量不仅是权谋比拼,更是战略眼光与隐忍耐力的马拉松。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