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0年,杭州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可当地的父母官非但不赈灾,还大兴土木,大办酒宴。没想到,百姓们却竖起了大拇指。 范仲淹出生在989年,当时北宋太宗在位,他家原本在徐州,父亲范墉做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不到一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朱家,从此他随继父姓朱,叫朱说。家里条件一般,朱文翰做地方小官,经常调来调去,范仲淹小时候跟着到处搬家,先在洞庭湖边安乡住了几年,接受启蒙教育,后来到淄州长山,在醴泉寺那种地方苦读,靠自己省吃俭用维持生活。1011年他去应天府书院深造,那时候二十出头,已经下定决心考科举改变命运。 1015年,他以朱说的名字参加科举,中了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从广德军司理参军起步,负责处理狱讼案件,官阶九品。之后调到泰州西溪监盐仓,管盐税运输事务。1025年当兴化县令,组织民众筑堤防海潮,保护农田。母亲去世后,他守丧三年,在应天府书院教书。1029年复出做秘阁校理,上书批评时政,得罪人被贬到河中府。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他回京做右司谏,反对废郭皇后,又被贬知睦州。在苏州任职时,疏浚河道改善水利。1036年上百官图指责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贬到饶州。 西夏叛乱时,1040年他调到陕西,担任经略安抚副使,收复失地,筑堡防御。1043年升参知政事,推动庆历新政,改革选官制度,打击贪腐,但保守派反对,新政失败,他被贬知邠州、邓州,继续兴修水利。1049年调杭州知州,那年他六十岁了,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但还是坚持处理政务。整个一生,他注重教育,兴办学堂,还在苏州设义庄义田扶助族人贫困出身让他特别在意民生问题,到死都没置办私人房产,保持清廉作风。1063年不是他的卒年,实际是1052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皇祐二年也就是1050年,两浙路一带干旱严重,庄稼收成差,杭州作为重灾区,粮食短缺问题突出。范仲淹当时是杭州知州,上任后先派人调查灾情,发现当地有赛龙舟的风俗,居民对佛教信仰深,寺庙影响力大。他没有只靠直接发放救济粮,而是结合本地情况采取多种办法。起初他调发官仓粮食,募集民间余粮施粥,但资金有限,效果不持久。 为了长远解决,他召集富商举办赛舟活动,拉动本地消费,富人们捐款赞助,带动相关行业活跃。同时,他动员寺庙主持利用劳力廉价的机会修缮建筑,寺院招募工人翻修佛像和房屋,提供就业岗位。官府也启动修仓和翻新官厅项目,每天雇佣上千人,涉及木材石材运输等产业链。粮食价格本来已涨到每斗120文,有商人囤积待售,他没有强行干预,反而下令把米价定到180文,派人张贴布告传播消息。 本地米商看到机会加大销售,外地商人听说后大批运粮进来,杭州市场粮食供应增加。这些举措看似不直接针对赈灾,但实际通过刺激经济和就业来缓解饥荒压力。范仲淹的做法基于对灾区贫富差距的观察,穷人最缺工作和收入,富户和寺院有储备,通过工程和活动调动资源流动。整个过程他统筹浙西路事务,确保措施落实到基层,避免单纯依赖朝廷拨款。 上级官员听到这些举动,觉得不合常理,上书朝廷指责范仲淹不顾灾民,在灾年还办宴会和兴建工程,耗费公款。宋仁宗看到奏章,要求范仲淹解释。范仲淹上奏详细说明,早先已开仓放粮和募捐,但杯水车薪,通过舟赛和工程提供就业,解决数千家庭生计,拉动建材行业,还吸引外地粮食涌入,市场饱和后米价自然回落。 仁宗派人实地调查,发现杭州灾情控制住,没有大量流民,经济开始恢复,证实了范仲淹的办法有效。灾民后来也认可这些措施的作用,地方稳定下来。此后,以工代赈成为惯例,各地饥荒时效仿。范仲淹继续在杭州任职,调整政策维护米价平稳。 晚年他捐出俸禄,在苏州买千亩良田设义田,供给族中贫穷成员耕作和生活,另建义庄管理,分发义米救济。义田不租给族人,收入用于族内福利,他亲笔制定规矩,规定供给标准,族中官员不领份。他没有给子孙留钱财,家里穷到安葬都靠朋友资助。 1052年调颍州途中,在徐州舟上病逝,棺木运到洛阳伊川万安山安葬。身后影响大,义田持续运作几百年,供养后代族人。他的四个儿子中,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都继承家风,参与义庄完善,长子范纯祐早逝。范仲淹的遗产不只是政治文学,还包括这种慈善模式,对后世官员有借鉴。
元朝的统治有多么粗疏、荒唐呢?一个基层小吏矫诏杀光了一个行省的所有高级官员,自己
【35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