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我军战士刘三毛趴在水坑里,潜伏了40个小时,最终找到了越军狙击手的位置,并一枪击毙。 1979年,南疆边境线上,我军战士刘三毛就经历了这么一出。他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被对面的狙击手一枪放倒,就在他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就没了气息。你说复仇,这个词太重了,也许那一刻,三毛的脑子是懵的——但很快他就明白,自己和那个藏在暗处的越南兵之间,只隔着一口气的距离。谁先喘匀了,谁就能活。 那 对越自卫反击战 打响的时候,咱们的部队已经是忍无可忍,压着火憋了太久,每个人都像是一根随时会点燃的引信,三毛也不例外。 他在连队里是出了名的“神枪手”,不是吹的,那支配发的 制式步枪 到了他手里,指哪打哪。战斗一开打,他很快就让对面吃了大亏,好几个越军的前线指挥官,都是稀里糊涂就死在了他的冷枪之下。你说这样的狠角色,对面能不惦记吗?很快,越军那边也上了心,专门调来一个顶尖的高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刘三毛给敲掉。这就像一场棋局,你出了个“车”,我就得用“炮”来对你,谁也不想吃亏。 可三毛当时哪知道,自己已经被对面的“王牌”给盯上了。事情的转折点,就在那个叫 211高地 的地方。高地刚打下来,阵脚还没站稳,连长就派刘三毛和另外两个战友到阵地最前沿去侦察布防,说白了,就是看看有没有越南兵想趁乱摸上来。人站在高处,心里难免有点放松,但还没等他们喘口气,枪声就像闷雷一样,毫无征兆地炸响了。 第一枪,三毛身边的一个战友直接头部中弹,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下了。三毛脑子里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第二枪又响了,另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应声倒地。 这时候的三毛,他不是钢铁侠,也不是电影里那种永远冷静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凭着本能活下来的老兵。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纵身一跃,扑进了旁边一个积满了雨水的弹坑里。打仗打久了的人都懂,战场上,能救你命的,往往就是这种不起眼的土坑。你要是问他:“那一刻你在想什么?”他大概率什么都没想。但事后,心里肯定有懊悔,有自责,有滔天的恨意。就像在家门口下棋被人将死,越想越气,可对面还死死地按着你的脑袋,逼你接着下这盘死棋。 敌人藏在暗处,三毛躺在明面。这种对峙,心理上的压力比子弹本身还沉重。这才是狙击手真实的生活,不是一枪爆头的快感,而是在漫长时间的对峙里,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念头:“不能死,也不能让对方活”。 那场雨,不大,但一直下,挠得人心烦意乱。水从天上漏下来,慢慢填满了弹坑,三毛的军装很快就湿透了,黏糊糊地贴在身上。到了半夜,那股寒意简直是钻心刺骨。你要是当时恰好路过,可能根本不会发现那个小水坑里还藏着一个大活人。可水坑里的世界,比外面还要死寂——空气仿佛凝固了,除了三毛自己的心跳和那根因为高度紧张而绷紧的神经,剩下的,就是无边无际的等待。他知道,对手的枪口,很可能就正对着自己。每一秒都可能是最后一秒。 他其实很清楚,自己从一开始就落了下风:对面的狙击手是精心选择好了位置,以逸待劳;而自己是仓促之间躲进来的,没带吃的,没带喝的,更别提什么保暖措施了。温度降得厉害,现在科学告诉我们,水的导热效率比空气高25倍,在冷水里泡着,体温流失的速度快得惊人。换做一般人,泡一个晚上可能就失温休克了,而三毛在泥水里,全凭着一股气在硬顶。 时间这东西,最不讲道理。等到第三天上午十点多,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对峙会永远持续下去的时候,变数终于出现了。对面的草丛里,非常轻微地晃动了一下。当时一丝风都没有,那一下抖动,就像是死寂的湖面上突然泛起的一丝涟漪。 那一刻,刘三毛的眼神据说像鹰一样锐利。他没有丝毫犹豫,几乎是靠着本能反应,手指扣动了扳机,“砰!”一声枪响,彻底撕裂了长达40个小时的寂静。对面的草丛剧烈地颤抖了一下,片刻之后,一股红色的液体顺着雨水慢慢渗了出来。那个越南狙击手,终究还是没能熬过刘三毛的耐力,把命丢在了这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上。那种感觉……或许就像打牌,你把把都算计得很好,结果最后一张牌打错了,满盘皆输,不甘心,但也结束了。 开完枪的刘三毛,也撑到了极限。等战友们闻声赶到弹坑时,他已经因为体力透支和长时间失温而昏迷了过去。再次醒来,人已经在后方的医院里。后来,他因为这次战斗,荣立了 一等功。再后来,他成了战友口中的传奇,成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狙击英雄”。可这些光环的背后,只有他自己最清楚,那种死寂里的挣扎,和冷水下的煎熬,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
1949年,军统少将正在街上闲逛,忽然看到一个过去认识的地下党很眼熟,大喜过望,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