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不打,比打还可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围而不打的战术,让敌方非常崩溃,弹尽粮绝,自然就会投降。 中国军事史上,这种围而不打的战术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孙膑就用围魏救赵的办法,帮助齐国化解危机。魏军攻打赵国邯郸,赵国求援齐国,孙膑建议不直接去救邯郸,而是直捣魏国大梁。魏军听说老巢被围,赶紧回撤,齐军趁其疲惫半路截击,一举大胜。这招不光救了赵国,还重创魏军,体现了避实击虚的智慧。 这种战术在后来的战争中也多次出现。比如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就用过类似思路,围困敌军要地,迫使对手分兵救援,从而瓦解其主力。到了明清时代,农民起义军和官军对峙时,也常常采用包围消耗的打法,让被围一方内部生乱。这些历史例子都证明,围而不打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控制战场节奏,用时间换空间,最终掌握胜局。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这种战术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淮海战役就是典型一例。这场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打到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合力,对国民党军发起总攻。国民党杜聿明集团有三个兵团,总兵力约30万,本想固守徐州,但形势急转直下。1948年11月30日,他们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结果被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26万人追击堵截。 到1948年12月4日,杜聿明集团被压缩在永城东北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一带,一个南北5公里、东西10公里的狭小区域。人民解放军没有马上总攻,而是严密封锁包围圈,利用当地群众支持,切断国民党军补给。国民党军内部库存很快耗尽,空中投送的物资也大多落入解放军阵地。包围持续了一个多月,国民党军饥寒交迫,内部矛盾激化,逃兵增多。 国民党军多次尝试突围,比如1948年12月10日杜聿明组织进攻,但都失败。孙元良兵团在1949年1月6日晚擅自突围,也被击溃。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内部意见分歧,杜聿明指挥失当,导致士气低落。到1949年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几天内全歼杜聿明集团,俘虏17万人,毙伤6万人,杜聿明本人被俘。这场包围战歼灭国民党精锐,加速了全国解放进程。 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就是围而不打的策略。它不光节省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还让国民党军在孤立中崩溃,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这种战术符合中国国情,强调群众基础和持久战思想,避免无谓牺牲。 放到今天,围而不打的思路依然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近年来,人民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常态化巡航和军演,就是一种围困威慑。2022年以来,解放军进行了多次围台军演,展示封锁能力,切断外部干扰渠道。 岛内一些人嚷嚷台独,但事实证明,这种围而不打更让岛内难受。所谓的“台湾退休中将”帅化民就说过,解放军围困岛屿,断绝海上空中通道,岛内资源耗尽,民众生活受影响,最终只能求和。台湾会成为孤岛,没有外援,弹尽粮绝,自然认识到回归祖国是正途。 这种策略不是被动,而是基于强大军力。人民解放军海空军优势明显,能有效隔离外部势力干预,同时给岛内施加压力,推动和平统一。时机成熟时,就能实现一国两制,成立台湾特别行政区,让台湾同胞在五星红旗下享受高度自治。 当然,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的家务事,谁也别想插手。那些外部势力想打台湾牌,掣肘中国发展,但中国有足够影响力,大势所趋,台湾回归是必然。就像当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一样,顺应历史潮流。 围而不打的魅力在于,它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中国历史证明,这招管用。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这种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