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中国在拼命造水电站、核电站、光伏电站,为啥?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能源主要靠煤炭,结果带来不少大气污染和高碳排放问题,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用电需求持续攀升,传统化石能源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雾霾天、碳中和压力、国际环保要求,中国都感受得很明显,如果能源结构不能尽快调整,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受到拖累。 水电、核电、光伏作为清洁能源,成了首选突破口,尤其是近年来,这三种能源被推上了“主力军”的位置。 光发电站的建设速度尤为惊人,中国有庞大的光伏制造产业,从原材料到组件、到整个系统安装,国内产业链非常完善,价格做得很低,效率越来越高,大规模铺设也变得更可行。 和其他国家零零散散部署光伏不同,中国基本是整片整片地建设,很多城市和农村屋顶都变成了发电站。 光伏板还能和沙漠治理、渔业养殖、农业大棚等结合,开发出很多新模式,有了产业链的支撑,装机越多、成本越低、发展越快,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 水电是老牌清洁能源,中国江河众多,水能资源全国数一数二,在西南、西北等地,大型水电项目层出不穷,水电除了发电,还能调节汛期洪水,稳定区域供电。 水电开发有一定环保争议,但是从全国能源安全和电力保供角度来说,还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核电更是被视作长期战略能源,虽然建设周期长,技术门槛高,但核能发电稳定、无碳排放,对国家核心安全有很大保障。 中国自90年代开始就慢慢布局核电,近十年则加快了速度,不仅自主研发出新的核电技术,建成了世界级的大型机组,还在走出去出口相关技术。 有了核电的补充,才能更好应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用电高峰等问题。 说到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庞大的用电需求,制造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等,需求持续增长,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很多发达国家。 不像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趋缓,电力需求基本饱和,而中国光是新增的用电量就已经相当于很多国家的总量,清洁能源如果跟不上,未来可想而知,所以只有拼命加快建设进度。 这背后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大力推动,国家层面定下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纳入政府工作重点,财政补贴、土地优惠、技术攻关、产业基金,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 项目审批快,建设周期短,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确有自己的效率优势,这和美国、欧洲那种主要靠市场自发调节,涉及各种利益博弈的传统模式很不一样。 国外为什么没出现第二个“拼命建设清洁能源”的国家?道理也不难理解,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用电需求本来就没那么大,清洁能源投资周期长回报慢,项目推进阻力也大。 核电站审批困难、地方反对,风电光电用地和环境限制都很多,即使德国、日本等国提出能源转型口号,但实施起来总是一波三折,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虽有资源,缺钱也缺技术,更不可能一口气大规模铺开。 归根结底中国这条路,更像是一套由国家主导、产业推动,再加市场作用的“组合拳”,不仅满足国内刚性用电需求,还压缩了新能源发电的建设周期和综合成本,带动一整个行业发展壮大,以中国的体量、需求和政策工具,这样的推动力其他国家很难复制。 这既是能源安全的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对中国来说,没有选择,只有全力推进,正因如此,才出现了这样的全球独有现象。
全世界,只有中国在拼命造水电站、核电站、光伏电站,为啥?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30 17:24:15
0
阅读:772
南溪湾谭
人工合成淀粉,需要大量的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