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一箭26星”成功发射后,前台专家大胆断言:美国100%不会出兵护台,因为中

天天纪闻 2025-08-29 17:21:45

大陆“一箭26星”成功发射后,前台专家大胆断言:美国100%不会出兵护台,因为中国大陆有一杀手锏,这让美国出兵干预台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8月19号凌晨,大陆又把“力箭一号·遥十”发射上天了,7颗卫星一次性送入轨道。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 2023 年 6 月 7 号,他们就用一箭 26 星的成绩刷新了国内纪录,而这次遥十任务更是用上了全新的双托盘卫星支架和 "去转接框" 设计,光是给箭体减重这一项,就把运载效率又提了一大截。   表面上看这只是航天领域的常规突破,但台湾的军事专家们却从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前台空军副司令张延廷直接点破:这哪是什么卫星发射,分明就是在展示导弹分弹头技术的实力。   懂行的人都清楚,一箭多星和导弹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根本就是一回事。火箭把卫星送入不同轨道的技术,用到导弹上就是让一个母舱带着多个弹头分别攻击不同目标。   力箭一号这次用的碳纤维支架能精准控制七颗卫星的分离时序,换成导弹母舱,就是让核弹头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对城市或军事基地实施打击。   更要命的是这次采用的 "去转接框" 设计,把地面工装和箭体结构彻底分开,不仅减轻了重量,还让星箭对接速度提高了不少,这种快速响应能力用到导弹上,意味着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多轮打击准备。   前台资深外事官员介文汲看得很明白,大陆现在是把太空技术和导弹技术玩了个里外通透,这种技术一旦成熟,美国在亚太的反导系统就成了摆设。   美国人这些年在西太平洋下了不少功夫,光是在关岛就砸了上百亿美元建设 "增强型综合防空反导系统",又是萨德又是陆基宙斯盾,还配上了最新型的 AN/TPY - 6 雷达,号称能拦截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甚至无人机。   但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这套系统在分导式多弹头面前根本不够看。分导式弹头能在母舱的控制下,以不同弹道、不同高度冲向目标,弹头之间能拉开六七十公里的间距,现有的反导系统一次最多拦截两三个目标,面对十几二十个弹头同时袭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漏网之鱼突破防御。   更让美军头疼的是大陆的东风 - 41 导弹已经列装,这种射程一万五千公里的洲际导弹配上乘波体弹头,从大陆发射半小时就能打到美国本土,而且根本无法拦截。介文汲算过一笔账,只要有十颗这样的弹头命中美国城市,造成的损失就是美国根本承受不起的。   其实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早就警告过,中国的反介入 / 区域拒止能力已经让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行动越来越困难。现在解放军的短程导弹能覆盖近岸 150 公里,中程系统把第一岛链全罩住,远程的东风 - 21D 和东风 - 26 更是能打到关岛,形成了三层严密的防御网。   力箭一号展示的快速发射能力更是雪上加霜,它现在单次能发射超过 50 颗卫星,每公斤载荷成本降到一万美元以下,这种规模效应意味着大陆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侦察卫星,让美军舰队在西太平洋无处遁形。   之前美军还想用 "海空一体战" 来破解,但面对分导式多弹头带来的饱和打击威胁,这个计划早就成了纸上谈兵。   台湾专家敢断言美国 100% 不会出兵,正是看透了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战略困境。美国在俄乌冲突中连对俄罗斯都不敢直接动手,更别说面对拥有成熟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中国了。   力箭一号遥十这次还捎带发射了墨西哥的卫星,这种国际合作背后,其实是在向全世界展示大陆航天技术的可靠性和成熟度,而这种技术能力随时可以转化为军事潜力。   现在美军在关岛的反导测试刚有点进展,就被分导式多弹头的新发展甩在了后面,他们自己的报告都承认,面对中国的导弹技术进步,西太平洋的作战成本和风险正在快速上升。   说到底,美国是个彻头彻尾的重商主义国家,打仗从来都是算经济账的。如果为了台湾这个 "海外棋子",要冒着本土十个大都市被摧毁的风险,这种赔本买卖华盛顿是绝对不会做的。   力箭一号的发射记录清清楚楚地显示,从一箭 26 星到这次遥十任务,大陆在相关技术上的进步速度远超预期,这种持续突破带来的威慑力,比任何外交声明都管用。   现在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活动范围已经被逼到了 2700 公里以外,就算他们想干预台海,光是突破解放军的三层防御网就得付出惨重代价,更别说还要面对分导式弹头的饱和打击。   台湾专家的断言虽然听起来大胆,但背后全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支撑。当力箭一号的整流罩成功分离,卫星按预定程序进入轨道时,展示的不仅是航天成就,更是一种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战略自信。   美国那些精心构建的反导系统在分导式多弹头面前,就像用竹篮去接冰雹,根本无济于事。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威慑力,让美国出兵护台的可能性降到了几乎为零,毕竟没有哪个理智的决策者会拿自己的本土安全去赌一场赢不了的战争。  

0 阅读:279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