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

苔藓芳草峦 2025-08-29 14:24:21

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我们和于敏在看核装置物理量的纸带,于敏突然就说这个量错了,这个得求助于华东计算所的同志们。 在航空工业圈子里,有个共识:谁能拿下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谁就握住了“工业皇冠上的钥匙”。 上世纪 60 年代的某个清晨,华东计算所的技术人员带着工具赶到核试验实验室时,心里还带着几分不解 —— 不过是核装置物理量纸带上的一组数据,怎么就值得专程跑一趟? 可等他们拆开 J501 计算机的机箱,看到那颗烧黑的晶体管时,所有疑惑都变成了惊叹:提出 “机器有问题” 的于敏,竟真的从纸带上的数字里,“审问” 出了硬件故障。 这事要从杜祥琬院士的回忆说起。 他总说,当年和于敏一起核对数据时,自己和同事们更像 “看客”. 几卷米黄色纸带铺开在长桌上,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物理量数值,大家拿着放大镜逐行比对,累得眼睛发酸也没看出异常。 可于敏只是站在纸带前,目光扫过几处关键节点,就突然伸手按住滚动的纸带:“这个量错了,得找华东计算所的同志来查。” “怎么可能?” 当时就有人反驳。 J501 机是全国仅有的几台电子管计算机之一,每秒能运算五万次,是核研领域的 “宝贝”,之前从没出过差错。 更有人觉得,纸带上的数字不过是小数点后几位的微小波动,或许是环境干扰导致的正常误差。 于敏却没退让。 他蹲下身,指尖顺着数据轨迹划过纸带,像是在 “审问” 每一个数字:“你们看,从这里开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断了。 核反应是连续的过程,数值只会按理论模型稳步变化,绝不会突然跳变 —— 这不是误差,是机器计算出了问题。” 领导看着于敏笃定的神情,又想起不久前的另一件事:在青海基地,于敏也曾从纸带上发现 0.3 微秒的脉冲间隔偏差,最后查出是计算所输入参数时,小数点后第三位输错了。 两次 “预判” 都精准,这次或许真该相信他。 等计算所的技术人员拆开计算机,真相很快浮出水面:一颗负责数据传输的晶体管烧坏了,正是它导致计算过程中出现偏差,最后反映在纸带上,就是那段 “不合常理” 的数据。 修理员举着烧坏的晶体管,对着于敏连连感叹:“我们修计算机,都是先听报警、查仪表才找故障,您倒好,从数字里就能‘看’出硬件问题,这本事真是绝了!” 没人知道,于敏的 “绝本事” 背后藏着多少功夫。 为了摸透核数据的规律,他每天睡前都要背记上千组参数,办公室里的演算纸堆得比人还高。 就连在食堂打饭,看到窗口的编号,他都会下意识联想到核反应的数值逻辑。 对他来说,纸带上的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核反应的 “语言”—— 只要读懂这门 “语言”,任何隐藏的问题都藏不住。 后来,那卷被于敏标注过的纸带,成了实验室里的 “教材”。 同事们总会指着上面的异常数据段说:“这就是于先生教我们的 —— 搞核研,既要懂公式,更要懂数据,因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藏着国家需要的答案。” 而于敏这位 “数据侦探”,也用一双看透数字的眼睛,为中国氢弹突破西方封锁,找到了最关键的 “解题思路”。 对此,有网友表示,于敏从纸带上 “揪出” 计算机故障的事,越品越让人佩服,那年代没先进检测设备,全靠对核物理规律的吃透和对数据的极致敏感。 这种 “较真” 不是钻牛角尖,是大国重器研发最需要的底气。 还有网友表示,现在总说 “卡脖子” 难题,缺的就是这种把理论刻进骨子里、在细节里找真相的人,他的故事该多讲给年轻人听,比空喊 “创新” 实在多了。 也有网友认为,看完才懂 “超级大脑” 不是天生的 —— 每天背上千组参数、演算纸堆得比人高,连食堂窗口编号都能联想核反应逻辑,这份专注太难得。 现在有些科研追求快成果,却少了这种沉下心啃硬骨头的劲。 于敏用数字 “说话” 的本事,不仅救了核研的急,更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从来都是把基础打牢、把细节盯死熬出来的......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121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

苔藓芳草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