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双方交火后,团长却发现其中“不对劲”,密密麻麻的日

沈言论世界 2025-08-29 13:16:41

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双方交火后,团长却发现其中“不对劲”,密密麻麻的日军根本不是情报中说到的一个小队,正当大家都很担忧之际,团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后让他名声大噪!   团长饶守坤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曾为地主放牛,深知粮食对百姓的重要性。彼时正值秋收之季,十三团于安徽天长县汉涧一带整训。忽获情报,六合县八百桥据点有日军一小队携同两百余伪军,妄图前往四合墩一带扫荡劫掠粮食。   为保护百姓劳动成果,部队决定在桂子山设伏。桂子山地势险要,山路崎岖,林木茂密,是打伏击的理想地点。   作战部署很快确定:第二营和团侦察队先期出发,于17日拂晓前占领桂子山并设置阻击阵地;侦察队负责诱敌深入;团直属队和第一、第三营埋伏在桂子山附近准备侧翼包抄。部队夜间急行军五十多公里,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战斗甫一打响,饶守坤便敏锐感知到异样。敌方火力异常猛烈,远超预期。其实际兵力多达七八百人,且配备火炮等重武器,与情报中百余人的规模判若云泥。显然,敌军要么是察觉到伏击企图,要么是以抢粮为名、实则寻机与新四军主力交战。   面临突发状况,饶守坤面临艰难抉择:撤退可能遭敌军追击,且无法完成保卫秋收任务;坚持作战则需以少敌多。   他最终抉择调整部署以应战:令二营五连、六连抢占丁家山头,四连扼守桂子山北侧无名高地;一营从正面穿插分割敌军,三营则充作预备队。这一调整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思维。   战斗焦点集中在四连守卫的无名高地。这个海拔七十多米的石质高地是通往四合墩的咽喉要道。日军在炮火掩护下连续七次冲锋均被击退。   四连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2岁,但作战顽强。弹药耗尽后,战士们用刺刀、马刀甚至石块与敌肉搏,连长更带头脱掉上衣与敌白刃相见。日军竟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弹,战士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战斗。   下午四时许,旅长成钧派特务营赶到支援,从侧翼袭击敌人。饶守坤当即命令全线反攻,将日伪军压缩至山脚村庄。战至晚间八时,残敌利用夜色掩护施放毒气后向八百桥方向突围。   此次战斗毙伤日伪军三百余名,其中大部分是日军。新四军也付出重大代价,包括副团长陈宗胜在内的许多指战员英勇殉国。   桂子山战斗暴露了情报工作的局限性,战后部队加强了情报核实工作。同时也证明了灵活指挥和顽强战斗精神的重要性。   团长饶守坤在此战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其从实战中积累的指挥经验——他十六岁参加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于闽北打游击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敌后与日伪军周旋,总结出“看炊烟辨虚实、听狗叫知动静”的土办法。   1983年,桂子山战斗四十周年之际,六合县委县政府立高十米花岗岩墓碑纪念牺牲烈士,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饶守坤亲自撰写碑文。   这位曾率部血战桂子山的指挥官,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主动请缨离职,为军队现代化让路,延续了其顾全大局的一贯风格。   桂子山战斗虽已过去八十多年,但其所展现的灵活机动的战术特点、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及军民团结抗敌的精神,仍值得铭记。 素材来源:齐鲁壹点 齐鲁壹点官方账号 2024-09-01 09:55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