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另一个“小中国”,人口60万部队占4万,官方语言还是汉语 你要是早上去佤邦的小学门口蹲一会儿,能听见里头传来齐刷刷的 “床前明月光”—— 不是用佤语,是标准的普通话。 穿着蓝白校服的孩子背着印着汉字的书包,校门口卖早点的阿姨喊 “豆浆油条两块五”,收了钱还会念叨一句 “找你三块,拿好”,递过来的零钱是崭新的人民币。 这场景搁中国边境小镇稀松平常,可这儿是缅甸的佤邦。 更怪的是,你沿着街往前走,能看见穿迷彩服的士兵在巡逻,打听才知道,这片总共 60 万人口的地方,居然养着 4 万兵力 —— 差不多 15 个人里就有 1 个兵,比很多国家的军队比例都高。 为啥会这样?当地开茶馆的老佤族爷爷会跟你说:“不是我们想搞特殊,是祖上的根就在中国。” 他说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早年间佤邦归 “大清朝” 管,后来来了 “洋人”(指英国),用枪逼着把地划给了缅甸。 这话没掺假 ——1897 年英国跟清朝签了条约,硬把佤邦划进英属缅甸;1941 年为了修滇缅铁路运抗战物资,国民政府又让了步。 有兵,才能守住这份 “改不过来” 的习惯。 佤邦的军队叫联合军,1989 年从原来的缅共分出来的。 刚开始人不多,后来学中国的游击战,躲在佤邦的大山里打伏击,缅甸政府军几次来 “清剿” 都没占到便宜。 1989 年双方签了停火协议,佤邦名义上是 “掸邦第二特区”,实际上自己说了算:政府办公楼里挂着 “佤邦联合党” 的牌子,内设的 “政协”“军委”,连开会用的文件都是汉语写的,缅甸政府想管也管不着。 要养 4 万兵,得有钱。 早年间佤邦靠种罂粟卖毒品赚钱,2005 年开始禁毒后,就改种橡胶、茶叶。 可这些作物要等三五年才能有收成,赚的钱比以前少太多,不少农民干脆去山里找矿 —— 佤邦的锡矿、稀土多,中国商人愿意来投资开矿,慢慢就成了主要收入来源。 街上的商店也多是中国人开的,卖的零食是 “卫龙辣条”,日用品是 “云南白药”,连手机信号都是中国移动的,往国内打电话不用开国际漫游,话费跟在云南本地一样。 日子慢慢过,麻烦也跟着来。 前几年因为佤邦偏、缅甸政府管不到,不少电诈团伙躲到这儿,专门骗中国人的钱。 后来中国警察过来跟佤邦联合打击,才把这些团伙清走,可佤邦的名声还是受了影响。 缅甸政府那边也不放心,怕其他少数民族学佤邦搞自治,时不时就限制佤邦的茶叶、橡胶出口,还不让修通往缅甸内陆的公路,佤邦只能偷偷跟云南做贸易。 其实在缅甸,跟佤邦像的还有个果敢。 果敢比佤邦小,才 2700 多平方公里,人口 25 万左右,大多是汉族,说西南官话,花人民币,学校也用人教版教材,就是军队只有几千人。 它的历史跟佤邦差不多,也是近代被划到缅甸的,现在也自己管自己,跟中国联系特别紧。 现在再去佤邦,小学门口的晨读声还是一样响,市场里的人民币交易没断过,只是路边多了些 “打击电诈”“合法经营” 的标语。 60 万人守着 4 万兵,靠着汉语和中国的生意过日子,既要跟缅甸政府小心周旋,又要想办法让茶叶、矿产能卖个好价钱 —— 这片 “藏在缅甸的小中国”,未来的路还得一步一步走。 对此,有网友表示,刷到佤邦的视频真懵了,孩子背唐诗、花人民币,跟云南小镇没差,居然是缅甸的地方!60 万人养 4 万兵,这比例够高的,难怪能自己管自己。 不过以前种罂粟、后来有电诈,名声确实受影响,现在搞茶叶和矿产,希望能好好发展吧,毕竟跟中国这么近,安稳点对两边都好。 还有的网友表示,第一次知道佤邦还是因为朋友去那边出差,说街上全是汉字招牌,吃饭用普通话点单就行。 祖上本就是中国的地,后来划给缅甸,还能保留这么多中国习惯挺难得的。 就是缅甸政府总提防着,限制出口又不让修路,也难怪佤邦依赖中国市场,换谁都得找靠谱的邻居搭伙过日子啊。 对比果敢和佤邦,俩地方都跟中国渊源深,说汉语花人民币,连教材都一样。 佤邦兵多能稳住自治,果敢规模小些,处境挺像的。 不过最在意的还是电诈问题,之前坑了不少中国人,还好后来联合打击了。 希望这种 “小中国” 能多搞合法产业,别再走歪路,毕竟文化这么近,搞好了说不定能成中缅交流的好窗口。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据缅甸掸邦第四特区8月25日消息:为保障上海合作峰会和“9·3”大阅兵暨世界反法
【3评论】【4点赞】
用户43xxx12
国内的教材还没有他的品德教育水平
深度锐评
缅甸拿了不该拿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