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中国代表团出发前,周总理板着脸下了死命令:“到了日本,谁都不准买他们的东西!”可刚踏上日本农田,王震将军就两眼放光盯上一台“铁疙瘩”,当场拍板:“这玩意儿,违令也得扛回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听了总理的话,代表团成员个个神情严肃,唯有农垦部部长王震摸了摸胡子,没吭声。 这位抗日战场上的猛将,此刻心里只揣着一件事。日本战后农业咋崛起的?咱中国的老百姓,啥时候能用上更省力的家伙什? 那时的中日还没建交,王震这个扛过枪、垦过荒的将军,带着三十多名农业专家踏上日本土地。有人曾问他:“你去日本怕不怕?”毛泽东替他答了:“他这个人没有怕的东西!” 果然,一到日本农村,王震就把总理的禁令暂时搁在了脑后。乡间公路上,一台正“突突”作业的小铁牛猛地拽住了他的目光。 两个橡胶轮子驮着小发动机,扶手像方向盘似的,农民坐着就能犁地收割,灵活得很。王震大手一挥:“停车!” 他几步跨进稻田,围着机器转了好几圈,一屁股坐上驾驶座,手指这儿摸摸那儿敲敲。翻译赶紧解释:这叫手扶拖拉机。 “好东西!”王震眼睛发亮,扭头对专家们说,“南方水田泥泞,大拖拉机进不去,这铁疙瘩小巧有劲,正合适!” 这还没完,几天后一场雨落下,王震又盯上了日本农民身上的透明雨衣。轻飘飘一层塑料膜,比中国老农的蓑衣利索多了。 日本专家更告诉他,这塑料薄膜盖在地里,冬天能种出夏天的菜,育苗育秧快,产量翻着跟头涨。 王震越听心越热,一拍大腿:“这两样东西,对咱农民太管用了,必须带回去!”随行人员急了,凑近提醒:“总理不让买啊……” 王震胡子一抖:“总理叫别买,是怕惹外交麻烦。可这铁疙瘩和薄膜,能帮千万农民吃饱饭!天大的责任,我王胡子扛!” 回国那天,周恩来一见王震就笑了:“我就知道你管不住自己!出发前千叮万嘱,结果呢?”王震正尴尬,总理话锋一转:“不过你买回来的,确实都是宝贝!” 原来周恩来仔细看了那台日本久保田手扶拖拉机和塑料薄膜样品,立刻拍板,全国各省都分几台去研究! 王震趁热打铁,连夜写报告给中央,力推这两样“农业神器”。他写下手扶拖拉机的好处,个头小、价格低、力气大,犁田、播种、收割、拉货样样行,南方水田尤其需要。 塑料薄膜更是反季种植的“金钥匙”,毛泽东听完汇报也感叹:“日本民族了不起啊,既守得住传统,又学得会新技术。这点,咱们得学!” 王震没停步,他亲自督促沈阳拖拉机厂仿制,没多久,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呱呱坠地”。农民乐坏了,给它起名“多面手”。 六十年代,“多面手”跑遍大江南北,成了农村致富的招牌,塑料薄膜更在王震手里点石成金。 1978年他当上副总理,立马从日本引进地膜技术,亲笔题字“地膜系友情”,还让石油部特供优质原料。 在新疆,他硬拉着农场场长签合同:“3万5千亩棉田,全给我铺上地膜!”结果亩产棉花从70斤飙到270斤。 邓小平视察时,望着快一人高的棉株直夸:“王胡子,你这地膜推得好,给全国带了个好头!” 有人嘀咕,王震这不是“违令”吗?可细看就明白,他比谁都懂政策的分量。周恩来禁令背后,是中日未建交的敏感时局,是国家利益的大棋局。 王震“破例”,则是瞅准了民生疾苦。老百姓的饭碗,不就是最大的政治?这种务实担当,贯穿了他的一生。 后来在江西红星垦殖场,有人搞“拖拉机大会战”,逼小厂硬造500台拖拉机。厂里拆东补西拼出一台,刚开到厂门口就趴了窝。 王震闻讯赶来,气得直拍桌子:“劳民伤财的‘鬼拉机’!农民要的是收割机、粉碎机!” 他挡在全厂职工前头,对问责的工作组吼:“没条件就不搞!责任我扛!”那些人被老将军的气势镇住,第二天就溜了。 从南泥湾垦荒到新疆屯田,从铁道兵司令员到农垦部长,王震的“忠诚”从来不是盲从。长征时他带后卫部队死守铁闸,护主力脱险。 开发北大荒,他领着十万官兵向地球开战;哪怕“文革”被下放,他照样护着农技人员搞科研。他心里揣着一杆秤:国家强,归根到底是让老百姓吃上饭、过好日子。 1957年他扛回国的哪是两台机器?那是一粒种子,告诉咱中国人,实干不是蛮干,担当不是鲁莽。 看准了对老百姓有利的事,顶着风也要向前闯,这才是真正的“大局观”。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王震违背了“禁令”》 安徽党史方志网《王震“违令”“购日货”的故事》
1957年秋,中国代表团出发前,周总理板着脸下了死命令:“到了日本,谁都不准买他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8-28 18:48:21
0
阅读:42